(二)创建工作
从1983年9月审计署成立至1985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的创建时期。
审计机关成立后,审计监督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工作经验,缺乏专业人才,基础条件甚差,更无审计法规可依,事业初创是很艰难的。我被任命为审计长后,应该怎样工作,曾多次向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请示,领导同志指示:很多国家设立了审计这个机构,我国改革开放需要设立审计机关,中国宪法也写入了,究竟在中国怎么做,可以参考一下历史和国外的做法,要靠实践。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审计署党组认为,审计工作必须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之路。结合部分省、区、市开展试审的做法和经验,审计署党组研究制定了“边组建,边工作”的方针,对初创阶段的审计工作确定了指导原则:一是在审计业务方面,各级审计机关要围绕经济工作的中心,集中力量,抓好审计试点,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二是在审计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要着重抓重大的、典型的和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一抓到底,抓出成果;要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对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要进行专案审计。三是要抓好审计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认识审计,了解审计,支持审计。四是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审计培训,提高审计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五是加强国际审计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审计工作的先进经验。
1探索推进审计业务工作
根据审计署党组的部署,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审计试点工作。审计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增收节支、平衡财政收支的经济工作重点,于1983年下半年,对天津铁厂、淮海水泥厂、湖北省监利县食品公司、北京市双桥农场4个单位进行了试审。通过审计,发现和揭露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这些单位加强整改,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审计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对天津铁厂进行经济效益试审后,审计署同国家经委等部门一起共同帮助铁厂制定了扭亏增盈措施,使天津铁厂在短短的5个月内,甩掉了连续11年累计金额达23亿元的亏损帽子,实现了扭亏为盈。审计署的试审不仅帮助天津铁厂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在《经济日报》上公布后,还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扩大了审计工作的影响。国务院对审计署上述4个单位的综合审计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审计署的审计试点经验,对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监督也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各级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试点,积极探索审计路子的同时,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积极参与全国财务大检查,并圆满完成了政府领导交办的一些违纪专案审计或审计调查任务。这些审计监督或审计调查,有利地配合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对整顿当时经济领域里的不正之风,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4年,各级审计机关主要是在1983年重点抓组建、搞试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经济效益审计、违反财经纪律审计、部分金融保险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的审计等。
1985年,各级审计机关针对当时全国出现的滥发钱物、倒买倒卖国家紧缺物资、炒买炒卖外汇,以及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等新的不正之风干扰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主要开展了违反财经纪律的大案要案审计、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审计、部分行业和专项资金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定期审计等。部分地方审计机关拓宽了审计范围,开始尝试自筹基建资金审计、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
2加强审计监督的法规建设
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最高原则,我国宪法对审计制度作了原则规定,但是要真正做到依法审计,就必须建立健全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
早在审计机关筹建阶段,为了推动审计机关的组建和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法规建设就已经开始。1983年8月,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业内人士习惯将此文件按其文号称为“130号文件”),对审计机关的任务、职权、机构设置、领导关系、建立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是审计机关筹建过程中,供各方面遵照执行的一个过渡性的审计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审计法规建设迈出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步。
1985年8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施行《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这是在国务院同意并批转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的基础上,经过总结两年的实践经验研究制订出来的,是审计署成立后我国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审计行政法规,为后来包括《审计条例》、《审计法》在内的一系列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准则的制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审计创建阶段,除以上审计业务探索和法规建设之外,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是大力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培养审计人才,建立了一支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忠于职守、秉公办事,能够初步开展审计工作的干部队伍。二是加强审计科学理论研究和审计信息宣传工作,成立了中国审计学会,开展审计学术研究和交流。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审计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我国审计署分别于1982年5月和1984年5月,先后加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四是积极推进我国审计体系的构建工作,促使一些部门和单位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以上表明,我国从1981年酝酿建立审计机关开始,经过近3年多时间的筹组和艰苦创建,截至1985年底,我国审计工作已经起步并呈现出全面开展审计监督的局面。
我国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经过20年的努力,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坚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围绕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开展工作,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坚持为宏观决策服务;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加强廉政建设,“人、法、技”建设协调发展,审计工作的成效和作用日益扩大。我坚信,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我国的审计工作一定能够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