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贯彻执行这12字方针,在打基础,改面貌方面,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抓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工业基础是很差的,轻工业大都是手工作坊,很少现代化的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国家一直把重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这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对轻工业的建设花的力量较少,市场上供应的轻工产品大部分是靠老企业、老设备生产的,与新的经济形势发展和市场需求趋势要求极不相适应。很多轻工产品之所以质量差、品种单一、几十年一贯制,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轻工企业的技术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专业技术人员奇缺。我们不能要求企业用三四十年代或五六十年代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生产出八十年代的高质量、新花样的产品。因之,部里当时除了抓好列入国家“六五”计划的几个新建重点项目,如南京烷基苯厂、烟台合成革厂、昆明三聚磷酸钠厂等的建设以外,下决心花大力量抓轻工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改造老企业,加大这方面的投资。1981年轻工业的更新改造投资为17.5亿元,1985年增加到66.3亿元,增长了将近2.8倍。整个“六五”期间全国轻工业技术改造的投资总计达172亿元,比“五五”期间成倍地增加了。经过技术改造,一大批老企业“旧貌变新颜”,不但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了,而且花色品种日益增多,能够不断更新换代,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新要求。
其次,抓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轻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要求,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落后、素质差,同样不能适应经济振兴的要求。当时,不少企业是消耗无定额,劳动无定量,质量无标准,成本无核算。这种状况不改变,即使有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也生产不出高质量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做不到成本低、效益好、为群众所欢迎、为国家积累多做贡献。这方面我感受很深、也是很受刺激的一个事例,就是当时轻工业部直属的天津的一个轻工企业因管理落后、混乱,而给生产建设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我1983年初到天津市去做点调研工作,顺便到这个厂去看看。这是一个总资产超过3000万元(按当时价格计算)、设备比较先进的大型工厂。我去时事前没有打招呼,厂里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不在厂里,主要是由一位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分管技术的副厂长向我如实汇报工作(这是一位很好的干部,后由部里提他担任这个厂的厂长)。我一走进工厂大门,就使我感到很惊讶,冷冷清清,松松散散,没有一点改革开放的新气氛,没有一点奋发进取的新气象。走进生产车间一看,挂的标语口号还是20多年以前“大跃进”时代写的;厂院里到处垃圾成堆,杂草丛生。试想,这样一种状况,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怎么能把企业管好,怎么能调动起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怎么能出高质量的产品,怎么能为国家做贡献!根本不可能。不下决心整顿,不调整领导班子,不提高企业素质,不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我离开该厂时,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了严肃批评,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后经部党组研究,立即派出了一个工作组,到该厂进行整顿,听取群众意见,调整了领导班子,建立了必要的规章制度,企业面貌和生产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厂区情况也改观了,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样子。我们抓住这个典型,大讲了一通中央关于整顿决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讲了一番坚决贯彻执行这一决策对轻工业打基础、改面貌的紧迫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