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八十年代的中国轻工业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杨波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室内装饰行业的兴起,也是我们着力发展的一个重点行业。

  在传统老行业的改造、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方面,我这里着重说说服装行业和食品、饮料行业的情况。

  我国的服装工业,过去大都是手工作坊式的,规模小,设备陈旧,前店后厂,很少现代化的生产厂。当时人们的衣着也很简单,几乎是清一色的蓝布灰布“中山服”、“列宁装”。男的大都穿灰、蓝“中山服”,女的则差不多一律是大众化的“列宁装”,一年四季不换样,有人戏称为“蓝色的海洋”,“灰色的世界”。在广大农村,农民很少买衣服穿,大都是自己做。因之,服装工业在轻工业诸多行业中属于一个小行业,没有专管机构。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完全不同了,反映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们的衣着变化特别明显,可以说是五颜六色,品种繁多,款式新颖,日新月异。蓝灰布中山装、列宁装一统天下的局面很快消失了,穿毛料西服、混纺料夹克衫和各式各样新式女装的人多了。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情况也基本没有了,买衣服穿的多了,自己做的少了。适应这种新情况的要求,轻工业部和各地轻工部门设立了服装工业专管机构,加大了对老服装厂的技术改造投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更新老厂房,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服装生产流水线和生产厂,使服装行业很快形成了一个大行业、大市场。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1983年4月轻工业部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的全国第一次五省市服装鞋帽展销会,盛况空前,很受群众欢迎。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也前往参观,给予指导。在展销会期间,上海市手工业管理局还组织了全国第一支服装模特表演队到会表演,展示他们的服装新款式、新产品,既扩大了销售量,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在改革开放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通过这次展销会,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服装改革、设计、生产等方面注意青年人的要求多,而对中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不够,中老年人的服装品种太少,档次不高,款式陈旧,规格不全,不少观众对此提出了批评。为此,我们在会后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进意见,要求各地轻工部门和服装生产企业充分重视这件事,做到中老年人服装品种多、款式新、型号全、质量好,价格适当,适销对路,尽可能满足日益增多的中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需求。我们还要求今后举办服装展销会,可专门设立中老年服装馆,或单独举办中老年人服装展销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羽绒服装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很适合中老年人的需要,很受中老年消费者的欢迎,在青年人中也深受青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