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张海鹏    来源: 2010-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

  问题二,一些人认为,假设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能够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或许也会发展得很好。请问,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历史发展中的假设?

  首先必须指出,后人对历史发展过程所做的任意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允许这种假设,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将变得毫无意义。举例说,人类是从猿猴变来的,我们可否假设当初猿猴变成的不是人类,而是别的什么动物,那么地球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大家会同意,这样的假设无助于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以前有人说过,中国如果当上三百年殖民地,中国早就现代化了。这样的说法,如同梦呓。说者至少是出于对近代中国国情的无知,也是对现代中国国情的无知。

  假设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能够走资本主义道路——假设这样的假设有某种意义,是否中国会发展得更好呢?我看不尽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事实中来求证,因为中国未曾经历过这样的道路。我们可以看看地球上类似国家的状况。

  我们首先看看日本。日本在140年前实行明治维新,走了“脱亚入欧”的发展路线,是继欧美国家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走通了这条道路的国家。可是日本却是一个靠军国主义,靠战争,靠掠夺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国和亚洲国家吃它的苦,还需要在这里细数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日本后,如果不是出于冷战需要,扶植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基地,日本战后的发展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再看印度。印度是我国的西南邻邦。印度早于中国差不多200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独立时间和中国差不多。印度是一个大国,是按照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国家,今天被称为“金砖四国”之一。这60年来,印度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富裕程度,是不是比中国更好呢?这是不难回答的问题。

  再看俄国。俄国是最先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搞了70年,1991年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国搞社会主义的时候,军事、经济发展均可抗衡美国,人民生活也有很大的提高;今天的俄国综合实力等各方面,美国已经不把它放在眼里了。

  亚洲的菲律宾,曾是美国的殖民地;缅甸、泰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曾是荷兰的殖民地,也曾被日本占领。这些国家都走的是资本主义路线,今天的情况如何,恐怕不需要多加引证了。

  拉丁美洲各国,早在19世纪初就进行独立战争,逐渐摆脱殖民地地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那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比中国更好呢?

  非洲大陆,长期是欧洲殖民诸国的殖民地,大多数国家直到20世纪中叶民族解放运动中才逐渐摆脱殖民地地位。那些国家大体上走的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类型的道路。大多数非洲国家至今还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

  回顾环球各国,相比较之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对国家的整体发展,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不是更好些呢?如果网友转述的那种假设是可以设想的话,我们可以想象,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中国,在列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榨之下,在内部的四分五裂下,中国发展的现状比较1949年以前,会好多少呢?

  四

  问题三,大同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应该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否可以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中国封建社会迟迟发展不到资本主义跟传统文化有关系吗?

  大同理想可以看成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之一,是否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请历史文化学者进一步斟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复杂,如何正确地认识它、评价它,实在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坦率地说,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精华的部分,是维系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糟粕的部分,是拖后腿的部分。中国封建社会迟迟发展不到资本主义,跟这种糟粕恐怕有一定的关联。譬如,我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长期固定在士农工商这样的层次上,工商处在社会底层,不为人们所重视。显然,这与西方社会的重商精神是相背离的。这样的社会结构,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是不利的。当然,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主要反映在《礼记·礼运篇》。它是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对公平、公正社会的一种乌托邦追求。几千年来,大同理想除了保留在思想家的著述中,还保留在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中。近代维新运动的发起者康有为也曾撰写过《大同书》,描述过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按劳分配的空想社会主义即大同社会。他主张公有制应该成为大同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大同社会里,农工商各业,一概归公,个人不置私产。这种大同理想所设想的财产归公,分配公平,社会成员人人都能发挥适当作用,“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与社会主义所追求的财产公有、社会福利、分配公平,可能有某种契合的地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就是在社会公平与公正这一点上与社会主义建立了某种思想联系。中国知识分子和老百姓,对古代的大同理想是耳熟能详的。所以,孙中山在广州讲民生主义,是能够抓住听众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去教育群众,是能够为群众所理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大同理想的追求,有助于他们接受社会主义制度。

    1. 毛泽东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
    2. 人民选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3. 毛泽东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4. 60年来西藏民主改革研究述评
    5.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6. 宋月红:修史资政育人护国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