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澳门特别行政区十年之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中国澳门]吴志良;林媛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过往舆论一直批评澳门的咨询机构是“来来去去这班人”,政府的委任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导致代表性和公信力不足,使咨询机构的功能大打折扣。现时,咨询机构已经逐步改进,并根据其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政府官员、社团代表、专业人士与市民代表,除接触活跃的功能性代表社团外,也关注边缘性社团的声音。从培养公民政治参与和促进政治发展的角度出发,吸纳理性的反对派、民主派、青年学者、中产专业人士、普通市民代表、小区精英等,有助于加强民意的代表性。

  随着民主化的推进,咨询机制成为维护和巩固行政权力的有效手段。虽然咨询机制还需要不断调整,但通过吸纳民意和各利益集团的代表,为政府治理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与政策的拥护者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政府与民间社会之间有过长期合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经验。因此,采用协商与合作的方式实施社会治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治理的绩效,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咨询机构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日见频繁的社会运动

  随着澳门回归祖国的实现,原来的政治生态出现了质的变化。在澳葡政府时期,澳门长期处于一种无政府的状态,遥远的宗主国委派的总督,凭借澳门社会长期存在的合作主义潜性机制,使得通过“社团吸纳”的“共识政治”模式实现了政府对民间社会的间接管理。在澳葡政府管治时期,功能性代表社团作为社会成员进行利益表达与政府进行间接社会治理的共同选择而成为连接政府与社会成员的中介性单位,也是澳门社会得以秩序化运行的基石。功能性社团所肩负的部分社会控制、管理职能和政治职能,使其出现“拟政府化”和“拟政党”的现象。这种合作导向下的社团与政府关系,导致社会整合以社团为中心展开成为可能,从而在澳门逐渐建构起区域型社会合作主义机制。娄胜华:《转型时期澳门社团研究——多元社会中法团主义体制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回归后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博彩业的急速发展,以往隐藏在繁荣背后的社会问题在短期内涌现出来,治理手段的调整日益急切。

  新的利益关系与利益矛盾导致原来不同社团之间政治紧密合作关系的调整与分化。其主要表现:(1)特区政府成立以来,社团数量的快速增长与新生的边缘性社团的大量出现,不断地冲击着原有的社团政治格局,反映出澳门政治变革引起的政治力量的分化与重组。(2)丛生于原有的社团体制之外的新兴社团往往以独立身份活动,表现出不愿意与原有归属的代表性社团形成领导与被领导或指导与接受指导的关系,逐步以独立的姿态走上台前。(3)由新兴社团组织的社会运动日见频繁与激烈,并得到了原有倾向民主政治的社团支持和引导。作为边缘性的体制外社团,新兴社团由于缺乏与政府进行畅顺而有效的对话与沟通渠道,它们往往选择体制外的激烈方式表达诉求或博取社会关注,其中组织包括示威游行在内的社会运动就是达到其目的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式。近年来发生在澳门的示威游行、集会静坐等社会运动,大都是由体制外的新兴社团策划组织的。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的“五一”游行并演变成暴力冲突的事件,同样也是由劳工团体中独立于工联之外的新兴工会组织的。娄胜华:《澳门公民社会的法团主义基质及其新变化:以民间社团为中心的考察》,《澳门研究》总42期,2007年,第46页。

  而体制外的政治参与,在咨询机制不完善与有限竞争的选举制度约束下,作为民意表达的途径而成为部分居民的选择。如前所述,回归后,澳门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态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澳门原有的政治、法律制度难以有效地响应这些问题。近年来越趋频繁的示威游行,凸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一些社会矛盾,促使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响应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同时,还需要从治理层面调节社会关系与重构社会秩序。

  历次示威游行在利益诉求方面的变动表明了失衡的社会结构导致的问题正处于演变过程中。首先,在示威游行主题中,一直以“反贪腐、保民生、削外劳”为主旨,直到2007年回归日游行中加入“争民主”的成分。其次,历年游行的诉求呈多元化趋势。示威游行的诉求多元混杂,参与游行主要是表达民生诉求,次之才是民主诉求《五千人参与民主回归游行》,2007年12月21日《澳门日报》。。呼吁民主的多为主办单位,参与民众仍以民生诉求、廉政诉求为主调。主办单位高喊“一人一票选特首”、“反对小圈子选举”、“落实双普选”等口号。而部分接受记者访问的游行人士表示,他们诉求原因主要都是担心人才大量流向博彩业和物价持续上涨等问题。2007年12月21日《澳门日报》。越到示威游行后期诉求越多元,澳门社会运动的主要诉求从最初的劳工问题逐步多元混杂,除涉及削减外地劳工、反对贪污腐败外,连一些社会民生议题都逐步掺杂在其中。

  从参加游行的人士组成看,基层民众和边缘群体成为历次活动的主力,且显示历次游行成员的组成出现某程度的变动,例如社工、教师之类属于中产阶级的社会群体亦开始参加到社会运动之中。在澳门最初参与人员多数是建筑工人,之后逐步多元化,在2007年五一游行中开始有部分公务员加入,到2007年十一游行中首次有约50名现职教师、社工和大学教育学院学生携带标语、高呼口号加入游行队伍,到2007年回归日游行中,又加入了部分其他人士。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