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基本观点构成其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影响和制约其对文化与文化建设问题的认识、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观点:一是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与经济;二是在阶级社会,文化是有阶级性的。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思想文化也必定占据统治地位。可是说,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本质与功能的认定、关于文化建设的核心与深层理念均建基其上。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经历了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演进。
另外,需要说明,本文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文化建设方针政策的研究,主要限于人文、社会科学和文艺等领域的宏观问题,思想道德与自然科学等不在论列之内。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理念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在民主革命时期,作为一个革命政党,中共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和看待文化,特别突出文化的阶级性和工具性,以使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为革命为战争服务的功能。这可以说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和文化实践的最重要特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化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已经得到明确表达,毛泽东、瞿秋白和中共有关根据地文化教育的文件中均明确:文化教育是阶级斗争的武器,苏维埃的文化教育是阶级的教育,核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灌输。抗日战争时期,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革命文化观得到系统阐述,其代表作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最初名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具有实质性长期影响的主要观点是:“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7、869页。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文化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必须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文艺/文化的评价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其中政治标准第一。必须承认,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化观指导下的革命文化建设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起过巨大的配合与推动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政治服务的文化理念和革命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则基本上延续下来。这里首先需要说明,与民主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相比,在新中国成立的头30年里,中共中央并未制定有关新中国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专门文件,也未就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化建设原则做出过新的系统阐述。但是,从中共中央及其主要领导人的有关文件和讲话中,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对民主革命时期文化观的继承和延续。当然,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化理念的表达时强时弱。基本上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之前和1960年代初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调整中,这一理念并未进行总体强调;而在“反右派”运动中、1960年(与庐山会议错误批判彭德怀和之后的反右倾运动密切相关)和60年代中期及其以后则得到强烈表达。其次,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化理念实际上表现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与实践。从广义上讲,为政治服务就是服务于无产阶级对整个国家的领导,服务于整个国家建设事业;从狭义上说,就是为阶级斗争、政治运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