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10月1日建国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作为一个新生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外交上始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处理外交问题,制定和实行有效的外交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值得加以回顾和总结。
毛泽东时代的外交战略
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角度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如果说中国人民从1949年10月1日站起来的话,那么要能够在这个极为严峻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得住,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依靠国家当时所实行的外交战略。
我们认为,制定和实行国家外交战略的基石是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在中国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基本上不使用“国家利益”的概念,以后我们即使使用这个概念,也没有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做出过明确的界定。但是,它并不表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国领导人不懂得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是否使用“国家利益”这个概念,并不妨碍当时中国是否以国家利益为基石,来制定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我们在本文中所讨论的中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指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1)国家的主权独立;(2)国家的领土完整;(3)国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和稳定性;(4)不存在大国直接威胁的周边环境;(5)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制度的延续性;(6)国家追求发展和繁荣、人民追求福利在外部不受强制性限制。
毛泽东时代的外交战略作为整个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围绕着维护这个的核心国家利益而展开的,但特别要提出的是,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理论完全接受,并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来追求的条件下,毛泽东实际上把反对帝国主义作为一种基本价值观来坚持和追求的,它也深刻地影响到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整个外交行为。在有的时候,中国在这个时期内外交政策除了维护国家利益以外,也往往把反对帝国主义、支持曾被帝国主义殖民和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为一个基本的目标加以坚持,成为这个时期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个鲜明特点。
毛泽东时代外交战略演变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1949年建国以后,中国实际上是被迫采取了“一边倒”的对外战略,明确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实质是通过与苏联结盟,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选择这个外交战略有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由“冷战”形成的地缘政治环境和中国为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争取对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中国与苏联正式结盟。“一边倒”的战略,实质上在国家安全上中国依靠苏联,联苏抗美;在社会制度上,中国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愿意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这也为争取来自苏联的援助,加快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正是在采取“一边倒”战略的情况下,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获得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承认,在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中国的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一边倒”的战略给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