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新中国外交走过了60年辉煌的道路。当我们回顾这个波澜壮阔的历程时,可以看到,外交战略的演变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开弓”,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的“全方位”,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大体上十年一变,经历了四个阶段。本文拟对这四个阶段的演变进行回顾,从一个侧面对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经验进行总结,以此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
“一边倒”(20世纪50年代)
建国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方针,建构起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框架。“一边倒”是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正式表述,是毛泽东1949年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来的:“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0页。
“一边倒”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与战后的国际关系紧密相关。有两条线索。其一,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商讨结束二次大战和战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问题。在讨论远东事务时,美苏背着中国,以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为补偿,达成了苏联出兵东北消灭日本远东军的允诺。《雅尔塔协定》随之出笼。其二,《雅尔塔协定》签订后不久,杜鲁门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这时,“二战”已近尾声。美苏双方在战后世界的安排等许多重大问题上的矛盾日渐尖锐。杜鲁门认为,罗斯福设计的通过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国的合作形式,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战略构想,已不能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发展。
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构成了“二战”结束前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一方面,美苏利用《雅尔塔协定》控制和要挟对方,保护各自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二战”结束后美苏矛盾的加深,战时同盟开始瓦解。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美国小城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由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全面展开。
上述两条线索构成了国际关系的主体。“一边倒”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两个阵营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雅尔塔体系。它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实力外交力图独霸全球,与苏联发生对抗而导致的必然结果。“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中国也不能置身局外。尽管当时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没有得到斯大林的充分认可,但是,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就其本质而言,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准备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根本不可能加入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西方阵营;与此同时,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就是为了打垮西方列强的势力,使中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解放。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以后,怎么可能违背历史和民族情感,转而倒向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