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外交60年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美国]沈大伟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令人瞩目的是,在普京的协议清单中,没有军事技术合作。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双方密切合作,俄罗斯在广泛领域(其中包括弹道导弹开发、潜艇、驱逐舰、萨姆导弹、坦克技术、战斗机技术、网络战等)向中国提供重要援助。但2007年以来这一领域变成了俄罗斯的心头之痛。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对中国的武器销售额每年达到近20亿美元,2001—2006年甚至上升到每年30亿美元。但此后却骤降到每年不足10亿美元。其中的原因有:

  ——合同到期,但因为价格分歧而没有续签。

  ——俄罗斯认为中国剽窃了其设计技术。

  ——俄罗斯军界和战略分析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变成一个强大的近邻。

  ——中国自己的军工技术进步巨大。

  ——俄罗斯自己的军事出口对象多样化。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近年来俄罗斯对华军售急剧减少。

  尽管两国关系中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中国对俄罗斯远东的移民,两国在中亚的战略竞争等),但总体而言,中俄关系保持稳定,发展良好。鉴于两国关系的历史,单是两国是伙伴而不是对手这一事实就说明很多问题。

  (三)中国和欧洲

  同样,中国和欧洲关系目前的发展水平也是前所未有的。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还有其他多项指标可以显示中欧关系新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包括每年到欧洲的中国游客达到120万,目前有20万中国学生在欧洲各大学学习(出现这一现象有多种原因,原因之一是中国学生从美国转向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国的大学,因为在这些国家取得学位的时间更短,学费更低廉甚至免费,教学质量高,而美国签证方面法律严格,学费高,学习时间长)。

  但2006年10月以来,中欧关系的天空中出现了“乌云”,双方关系因一些相互关注的问题而恶化,这些问题包括:西藏问题,中国不满欧洲一些领导人会见达赖喇嘛;中国对欧盟的巨额贸易顺差,中国向欧盟市场倾销商品,中国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问题上,一些欧洲人在奥运火炬接力期间抗议示威;在人权问题上,欧洲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感到忧虑;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问题;欧洲继续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继续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欧盟公众对中国的看法变差;欧盟委员会在关于中国的政策声明中立场更强硬;等等。

  由于以上原因,加之其他因素,2007—2008年,中欧关系出现下滑,其顶点是中国取消了原定于2008年12月在法国里昂举行的中欧年度峰会。这种下滑与前十年双方关系的强劲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双方已经表示愿意制止这种下滑趋势,双方的努力使之在2009年呈现出某种稳定状态。与中美关系已经有30年的发展和深化不同的是,中欧关系的历史更短(冷战结束后才真正开始),所以基础更薄弱。

  (四)中国和亚洲

  与周边在多年紧张之后,中国最近修补与许多邻国的关系。这种改善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如果台海关系、中日关系、中越关系以及中印关系不稳定,亚洲就不会稳定——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东亚多年来一直不稳定。但随着中国与其邻国的关系出现新的势头,东亚间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正在发生转变——向好的方向转变。

  从更广的范围来说,中国在亚洲的地区外交一直表现出色。中国自己在外交方面表现得更自信,更多元,也更主动;中国经济现在是地区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积极深入参与到亚洲地区多边框架中的各个层次各个机构之中。同时,中国把这种情况与立场坚定的宣传活动结合起来,让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人相信,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

  今天,除印度之外,中国已经和它的所有邻国解决了陆上边界问题,并且就南中国海问题和东海问题分别与东南亚国家和日本签署了协议。中国与很多亚洲国家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中国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地区国家间互相依赖关系的主要角色——最重要的是,它改善了与所有邻国的双边关系,包括那些曾经与之敌对的国家。

  (五)中国和拉丁美洲

  尽管中国与大多数拉美国家(除12个仍承认台湾的国家外)有良好的外交关系,但商业仍是目前中国在拉美最重要的存在。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419亿美元,而且进出口平衡(中国进口713亿美元,出口706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是2000年的11倍多,而且其增速看起来还在加快——2007—2008年达到了40%!中国目前是很多拉美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巴西是中国在该地区最大的贸易国,占全部贸易额的40%。

  从贸易结构来说,品种集中而不多样。中国购买的主要是原材料和农产品,中国从拉美进口数量庞大的各种矿物、能源和原材料。中国对这些原材料的巨大需求造成这些产品的全球价格上升(而且给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等国家提供可观的收入)。今天,中国消耗了全世界40%的煤、25%的镍、25%的铁矿、20%的铜矿和14%的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第二大铜进口国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

  另一方面,拉美国家广泛进口中国的电子产品(主要是手机和电脑)和制造品。从中国进口的大量纺织品、鞋类产品和其他低端消费品对拉美一些国家——尤其是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经济形成重大冲击。总体来说,除墨西哥(一定程度上还有阿根廷)外,拉美和中国之间,经济上互补多于竞争。

  中国在拉美地区经济中的存在及其快速增长是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存在和影响力增长的一个缩影。

  (六)中国和非洲

  与拉美国家相比,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历史更久,渊源更深,领域更广。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可以上溯到20世纪50—70年代,80年代有所削弱,但9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发展。

  2008年中国——非洲双边贸易额达到1068亿美元,并且表现出和拉美相同的一些特点:从非洲大量进口原材料和石油,用大量中国制造的低端商品作为交换。安哥拉、南非、苏丹、尼日利亚和埃及是中国在非洲前5名的贸易伙伴。和在拉美一样,中国很深地介入非洲的能源和原材料领域——投资、购买、开采。这在非洲一些国家引起忧虑。

  中国还为非洲提供大量的援助和帮助,而且形式多样。形式之一是低息或无息贷款。到2008年,据悉中国进出口银行已经为非洲36个国家的300多个项目提供资金。另一种形式是直接援助。到2008年,中国已经和非洲53个国家中的48个签署了双边援助协议。还有一种方式是基础设施直接建设。再有一种形式是由中国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如华为等公司在非洲一些国家投资了很多电信和电网升级工程。最后一种形式是技术训练项目。这方面包括的范围很广——建立技术培训中心;派遣医疗人员到医院和诊所;派遣青年志愿者到农村地区;每年给4000名非洲学生提供奖学金,让他们来中国学习。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