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学安排军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严格控制学员培养质量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军人不仅要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军事素养,而且要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坚实的军事专业知识。作为军队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的军队院校教育,就必须要适应这一要求,以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目标,教育内容设置要具有系统性,要对军事指挥和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素质等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组合和教育,保证军事人才的“后劲”;教学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采取“研究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以致用。
首先,要设置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毛泽东一贯强调,院校教育内容的设置要从军队建设的实际出发。建国以前,在战争不断的情况下,毛泽东认为院校教育内容不能片面地追求系统化。建国后,院校教育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系统化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从1950年开始,全军院校逐渐统一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借鉴前苏联院校经验,强调系统学习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打好基础,逐渐形成了主要包括政治、军事、专业技术、文化等四大门类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的专业,有区别地安排了教学内容。比如军事学院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各系的课程设置因培训对象不同而各有侧重:军事系的军事和政治课程的比例为7∶3;政治系的军事和政治课程的比例则为3∶7;合成军队指挥员的军事课程以战术为经、以军兵种技术知识为纬;军兵种指挥员的军事课程则以合成战役、战术为基础,以本军种的战役战术为重点。各学院所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不断调整完善,逐步趋于合理。
其次,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建国初期,根据实施正规化教育的办校教育方针,全军院校强调教员向学员传授知识,必须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科学的方法。主要表现为:注重系统连贯的课堂讲授;讲究严格的制式教练;实施正规化军事演习。1958年,各院校总结吸取了以往成功的教学经验,重新强调了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提出的“十大教授法”,特别是“启发式”教授法,强调启发诱导学员拓宽视野,独立思考,积极求索,自觉地能动地掌握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倡教学民主,实行教员和学员共同研究、探讨问题,以活跃学术思想,共同提高;坚持精讲多练,突出实际操作,使讲和做、听和练紧密结合,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落实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使院校教育适应了形势变化和战争对军事人才的需要,真正发挥了培养、储备人才“蓄水池”的功能。
再次,严格控制学员培养质量。毛泽东认为,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的院校,必须要严格控制学员的培养质量。建国后,中央军委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军事院校学员培养质量管理。1950年8月1日,毛泽东指出:“一切文化学校均应建立正规与合理的考试、分级、编班、升级、留级、毕业及发文凭等项制度,制定各种必需的条例及规则,确立学生的自觉纪律,规定教员的责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中央军委规定,学员每学完一门课程、一个学期和一个学年,都要进行考试,学年考试不及格的不能升级。1954年3月,中央军委曾组成以朱德总司令任主席,刘伯承、甘泗淇任副主席的国家考试委员会,负责对军事学院、军事工程学院等院校的初期毕业生进行了严格考核,从而保证了学员培养质量。
四、注重办学效益,优化院校教育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