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对1956~1958年军队精简整编的重新估价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徐平 高强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6年底,为贯彻中共八大精神,减少军费开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加强军队质量建设,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和体制调整,到1958年底基本结束。这次精简整编,对军队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军队总员额、总部领导体制、军兵种结构、科研院校体制等都进行了较大调整,全军数量虽然大大减少,但质量却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减少了军费,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一、确定这次军队精简整编的基本依据

  19561958年人民解放军的精简整编,是在一个并不十分安定的周边环境中进行的。为此,中共中央在做出大幅度削减军费和精简军队的决策时,是经过慎重考虑和缜密布置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要正确地分析和处理了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对国际国内形势及我国周边态势的判断;二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之间的关系;三是军队建设的总任务和总目标。

  1中共中央对国际形势的估计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派志愿军入朝,同时也做出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的最严重估计。19517月以后,朝鲜战争局势出现转机,进入边谈边打的交织状态,直至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中共中央对形势估计也开始发生变化。从1955年底到1956年初,中央政治局多次开会进行分析,尽管在此前不久,台湾海峡局势一度紧张,美国反共气焰仍很嚣张,但根据1955年召开的万隆亚非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以来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认为世界和平与合作力量的影响逐步增强,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动武,国际形势趋向缓和,“新的侵华战争或帝国主义大战短时间内打不起来,可能出现十年或更多一点和平时期”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页。。这一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为人民解放军进一步精简整编提供了重要依据。19564月,毛泽东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对战争危险估计过高的情况,指出:“有的同志好像战争就要来的样子,准备着架子在等待战争”,“认为原子弹已经在我们头上,几秒钟就要掉下来,这种形势估计是不合乎事实的”《毛泽东军事年谱》,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5页。。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开始出现对许多问题的原则争论,东欧发生波、匈事件,西方世界借机掀起反共恶浪,这些都没有使党中央改变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1956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在指出战争威胁仍然存在的同时,又指出了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的可能性。对国际和我国周边形势的判断,成为党中央做出大幅度削减军费决策的最重要的基本依据。

  2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建国后,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人民解放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巩固和加强海防、边防,为国家创造一个安定的内外环境,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又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军政费用特别是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很大比例,制约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须把有限的资金、物质资料集中用于搞经济建设。“我们目前工业基础还很薄弱;同时要照顾到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力量于重工业建设,在财力上有一定的限度,因此,我们的国防建设,既不能停步不前,也不能急躁冒进。”《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78页。为此,中共中央曾于1953828日做出紧急指示:“军事系统(包括公安部队),应在整顿组织、精简机构和冗员、加强技术训练、提高部队质量的基础上,大力缩减军费开支。” 同上。

  1956425日,毛泽东在北京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中阐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一九五○年,我们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提出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政费用的问题,认为这是争取我国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军政费用占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百分之三十。这个比重太大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它降到百分之二十左右,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多造些工厂,多造些机器。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不但会有很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可能有自己的原子弹。……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页。

  3军队自身建设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成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编制,依据战略方针、现代战争的特点、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武器装备、地理条件、国际国内形势、可能的作战对象等因素,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日趋科学合理,有利于人和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发挥诸军兵种在现代战争中的整体作战能力,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完成了人民解放军由战时体制向国防军体制的过渡,初步建立了和平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体制编制。从1952年朝鲜战争形势趋向稳定后,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两次精简,到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全军总员额已从1951年底的611万人降至383万人。薪金制、义务兵役制和军衔制(史称“三大制度” )的实行,有力地推动了军队正规化建设。但是,仍存在着规模过大、机构重叠、海空军和技术兵种薄弱等问题。因此,按照现代化军队的要求,科学地确定编制体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195636日至15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扩大会议,着重讨论战略方针的制定和军队建设问题。彭德怀元帅在《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中提出,陆军必须逐步增加机械化的比重,争取到1967年我军的装备接近世界上技术先进国家的水平。黄克诚大将在题为《关于整顿组织编制和改进领导方法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军经过裁减大量非战斗人员,扩大军、兵种的战斗部队,建立必要的业务机关和院校,可以说已基本奠定了现代化军队的组织基础。但我军的组织还不完整,编组还不尽合理。还必须花大力气使我军的组织编制进一步合理和精干,达到平时适合训练,战时适合作战要求的目的。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问题的正确分析,19569月,中共八大决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把军政费用占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32%降低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20%左右,其中国防费用降低到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5%左右。

  二、这次精简整编的主要内容及对国防建设的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