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加强新世纪国防建设的几点启示
1956~1958年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精简整编,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军队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在和平环境中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历史经验。
1军队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大局,总体规模应控制在国家财力所允许的范围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的中心,实现军队的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托,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首先发展经济,在国家财力、物力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军队建设必须服从国家建设的大局。因此,常备军建设必须确定适当的目标和规模。正如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1953年12月在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所指出的:“国家的武装部队的总数也应保持一个适当的数量,既不宜定得太小,以免减弱我国的防御力量;也不宜定得太大,以免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影响经济建设。”《彭德怀军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78页。常备军的规模受多种因素制约,但最根本的因素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主要包括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在军队质量和其他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常备军的规模要适当扩大,以保证国家安全;当国家整体利益主要表现为发展时,常备军的规模则应适当缩减,以保证国家经济发展。
2军队实力必须适应军事斗争需要,根据国家安全利益适时调整
军队实力的发展,必须按照现代化战争和国家防卫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国家安全需要、综合国力与军队总量之间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我军数量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原则。建国初期,全国形势日趋稳定。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人民解放军总员额由540万缩减到400万。但是,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安全利益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解放军的规模又适当扩大,最多时达627万。朝鲜停战时,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仍有120万人。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尚有一百多万人,隔北纬38度线与中朝军队对峙,志愿军保持如此庞大的部队是震慑美韩方面不敢轻举妄动、稳定朝鲜形势的决定力量。军事实力的增强,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为国家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安全环境。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为不失时机抓紧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人民解放军继续精简整编,到1958年全军总员额减到240万左右。军队员额虽然大幅度减少,但随着军队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含量的提高,总体实力反而有所加强。1958年的“8·23”炮战,显示出中共领导人敢打必胜的底气,与军队的实力是分不开的。可见,军队精简整编不是单纯为了减人,更不是越少越好,而是精兵、高效,提高质量。
3军队体制改革必须立足我国我军实际,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建国初期,我军在军事体制的很多方面借鉴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成功经验,对于加快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确有一些不适合我军实际的生搬硬套。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曾仿效苏军实行八总部体制,仅后勤系统就设有总后勤部、总财务部、总军械部三个平行的领导机构。实践证明,由于部门多、机构大、分工过细、职权分散,不利于集中统一领导。不久,中央军委根据我军的实际和传统,又改回三总部体制。在军种体制方面,也曾仿照苏军,成立了独立的防空军。(苏军在50年代初期设陆军、海军、防空军、空军四大军种,后来又增设了战略火箭军。)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渐感到空军和防空军任务相近,而机构重叠,指挥不便。特别是我军和苏军的情况大不相同,我军空军处于初创时期,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飞机的数量和种类没法和苏军比,再分成两个独立的军种,兵力、兵器都有捉襟见肘的感觉。因此,中央军委决定空军与防空军合并,建设统一的军种。这种空防合一的体制,符合本国国情军情,几十年来在保卫祖国领空安全方面卓有成效。由此可见,军队的体制编制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以及武器装备发展等是紧密相连的,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一切做法,要切合自己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4军队结构必须适应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军兵种比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解放军历次精简整编的过程,也是发展技术军兵种,不断提高联合作战能力的过程。建国之初,我军根据国内外军事斗争形势的变化,适时提出建设现代化武装力量和发展技术型国防的指导方针。毛泽东曾告诫全军,我们不但要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还“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建立“强大的人民空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装备和设施,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陈赓大将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61页。。1956~1958年的精简整编,正是在毛泽东这一战略思想指引下进行的,压缩军队规模,加快向专业技术型军队的转变。到1958年,海军、空军占全军的比例,由原来的几乎是零提高到17%。陆军技术兵种人数也大幅度增加。全军完成了由以陆军为主体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发展的初步转变。
我军不仅适时把包括海空军在内的技术军兵种放在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位置,而且在以后的历次精简整编中,均把裁减军队员额的重点放在陆军。在当前世界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转型期,我们将更加重视高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诸军兵种的高技术含量,加速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为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