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罗燕明    来源:第六卷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苏联邀请毛泽东出席莫斯科会议

  在这次访苏期间,周恩来根据中央指示提出了召开各国党和政府会议的建议。他约见南斯拉夫驻苏大使米丘诺维奇,并打电话给正在南斯拉夫访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彭真,要他们向铁托转达这个建议。周恩来希望知道铁托对这个建议的态度,南斯拉夫是否愿意出席会议,是否愿意同中国共同提出这个建议。当米丘诺维奇问起这是谁的倡议时,周恩来答复说,这是中国提出的,更确切地说,整个事件起源于毛泽东本人。

  毛泽东是不是背着苏联提出了这个建议?抑或事先与苏共领导人有过沟通?还是苏联不便出面而委托毛泽东以中国人的名义征求南斯拉夫对此建议的意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至少可以肯定,中苏双方都认为召开这次会议对于解决阵营内部和国际共运的混乱状况是必要的。

  中共中央越来越相信,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尽管有缺点错误,但还是可以被说服的,召开这次会议必能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体制朝理想方向发展。苏联人对这次会议的态度应当说更为急切。当中国党的建议被南斯拉夫拒绝后,苏共中央选择了邀请各国党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并在庆典活动之后召开国际会议的方案。这个方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争取毛泽东到会。

  波匈事件后,苏联领导人为争取中国最大限度的支持,多次表示希望毛泽东亲自来苏一趟。毛泽东早就应允了,但坚持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回访中国之后他再访苏。为排除这一障碍,争取毛泽东出席莫斯科会议,苏联政府提前半年,于19574月派遣伏罗希洛夫对中国进行礼节性回访。伏罗希洛夫离京时再次邀请毛泽东访苏,毛泽东留有余地接受了邀请。

  但是不到一个月,又出现了新的障碍。6月间,苏共中央发生党内斗争,赫鲁晓夫差点下台,反对派莫洛托夫等被打成反党集团。这件事非同小可,而且发生在波匈事件之后不到一年,各国党怎么看,殊难预料。赫鲁晓夫最担心中国党的反应,于是急派米高扬于75日来华向毛泽东当面解释,希望中共中央再次支持以他为首的苏共中央的立场。

  当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这件事的是非曲直颇为怀疑,认为赫鲁晓夫的胜利,以力压人多于以理服人,对莫洛托夫等人的处理太粗暴,但为顾全大局,还是对他们表示了支持,公开发了支持电。毛泽东还向米高扬表示,他将出席莫斯科会议。

  恐怕毛泽东本人也没有想到,赫鲁晓夫把这次支持和毛泽东的到会看得如此重要,以至于主动向中国提出增加对华的援助项目,并一口答应帮助中国发展核技术,甚至提供一枚原子弹样品。

  三、莫斯科会议的任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