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与建国之初的中英建交谈判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张颖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对于英国承认新中国,毛泽东提出“拖一下”的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积极表示要给予“法律上的承认”,正在访苏的毛泽东也希望利用英国的这一态度向苏联施加压力,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当中苏缔约在即之时,毛泽东提出对中英建交谈判“拖一下”的方针。

  19499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1949930日《人民日报》。第二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一经宣告成立,毛泽东主席便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原则。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当日,周恩来总理在致各国政府的公函中表示:“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 1949102日《人民日报》。

  对于新中国的成立,英国做出了迅速的反应。103日和7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两次提到英国是否承认中国,决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英国的态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要遵守旧中国政府已经承诺的国际义务。其间,105日,前英国驻北京总领事高来含 高来含(walter GGraham),又译格雷厄姆。向周恩来递送了一份照会,建议在中国地方政府与英国领事馆之间建立“非正式关系”,希望同中国建立联系 Evan LuardBritain and China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 1962P75。从法律意义上说,英国政府送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这份照会,可以被直接理解为对新中国事实上的承认。由于照会没有在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问题上明确表态,中国政府没有回应英方的照会。

  为了在正式承认新中国之前做好准备工作,1010日,英国外交部训令其派驻广州的外交人员不再随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同时,英国还同英联邦国家及一些西欧国家频繁接触,希望共同承认新中国。英国还多次与美国磋商,协调在中国问题上的立场。111日,英国向美国送交一份备忘录,表示准备承认新中国。备忘录指出:“英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在‘门内留着一只脚’的政策,要使这一政策产生成果,便只有承认中国共产党政府。因此,出于政治的、现实的原因,英国政府倾向于给予法律上的承认。”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当月,在美、英、法三国外长巴黎会议期间,贝文通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英国有意承认新中国。1215日,英国内阁批准了正式承认新中国和取消对国民党政府承认的决定。

  英国准备承认新中国的消息通过不同渠道传到了中国国内。1216日,周恩来主持政务院会议时就曾透露,“英国政府倾向于承认我国”。《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1219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就与西方国家建交的程序电告刘少奇、周恩来:“如果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公开宣布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则我方亦应去电该国叫它派代表来华商谈建立外交关系问题,同时可将电文大意公开发表消息,如此主动权仍然操在我手。”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1222日,毛泽东再次电告中共中央:“在准备对苏贸易条约时应从统筹全局的观点出发,苏联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同时要准备和波捷德英日美等国做生意。” 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显然,此时的中国决策层已经对与英国建交问题有所准备,但在同时,由于中苏缔约仍是当时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毛泽东更希望中苏缔约“使人民共和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使资本主义各国不能不就我范围,有利于迫使各国无条件承认中国,废除旧约,重订新约,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13页。同文互见:《毛泽东外交文选》,第122页。。在这种考虑下,中英建交必然将被推延。

  但是,毛泽东在苏联的谈判并不顺利。1950年元旦,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奉外交部长维辛斯基之命拜访了毛泽东。在谈话中,毛泽东告诉罗申:“不久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也将在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问题上采取明显步骤。”《罗申与毛泽东会谈纪要》,195011日。俄对外政策档案馆,全宗0100,目录43,案宗10,卷宗302,第14页。毛泽东并非是无意地谈到这个问题的,而是在以一种东方式的外交语言向斯大林表示不满和提出警告。由于当时外电传闻毛泽东在莫斯科被“软禁”,同时中苏缔约谈判又毫无进展,毛泽东选择这个时候向苏联传递这些信息,实际上是在向斯大林施加压力。毛泽东的这一表态促使斯大林下决心签订中苏新约。苏方在第二天就提出了签订条约的问题。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随着中苏谈判形势的变化,中英建交问题出现了新的变数。一方面,当时毛泽东正在苏联进行缔约谈判,中英如若建交则必然直接影响中苏缔约,中国的“一边倒”战略将受到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新中国拒绝英国的承认,其他西方国家也必然不会再准备与新中国建交,新中国的外交形势将更加恶劣。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中英之间“先谈判后建交”的建交原则。

  15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它于次日承认新中国,并正式通知国民党驻英大使,英国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关系自然终止。16日,英国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日,高来含到中国外交部约见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面交了贝文给周恩来的照会。照会表示承认新中国“为中国的法律上的政府”,并认为“双方换文本身已构成外交关系的建立”。在未任命大使之前,派胡阶森 胡阶森(JCHutchison),又译胡阶生。为临时代办。照会同时撤销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但提出仍与台湾保持事实上的联系,因而保留在淡水的领事馆。1950111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