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观察新中国的一个视角——试析龙须沟治理与新中国形象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瞿宛林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龙须沟》的诞生

  治理龙须沟惊动了整个北京城的老百姓。刚刚解放,好多人不了解共产党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件事,老百姓了解了共产党,了解了共产党的方针。著名作家老舍生长在北京,1949年12月回京以后,面对北京城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了极大鼓舞,决定写龙须沟。老舍不顾自己的腿疾和盛夏的炎热,也顾不上当时龙须沟熏天臭气,亲自前往龙须沟察看。老舍之女舒济说:“我父亲听说此事后确实很感动。他亲自去龙须沟,看望了这条臭沟两边住的穷苦百姓……”《彭真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对老舍来说,写《龙须沟》是以前未曾有过的尝试。他在《〈龙须沟〉写作经过》中开门见山地写道:“在我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 1951年2月4日《人民日报》。老舍认为:在建设新北京的许多事项里,这是件特别值得歌颂的事。因为第一,政府经济上并不宽裕,可是还决心为人民除污去害。第二,政府不像先前的反动统治者那么只管给达官贵人修路盖楼房,也不那么只管修整通衢大路,粉饰太平,而是先找最迫切的事情做。尽管龙须沟是在偏僻的地方,政府并不因它偏僻而忽视它。这是人民政府,所以真给人民服务。

  龙须沟治理前后的对比是鲜明的,治理以后,有时虽然一连下了几天大雨,可是街上很干爽,没有泥泞的影儿,没有一点不好闻的气味。臭沟不见了,上面是马路。 李大千:《今天的龙须沟》,《北京文艺》1951年第2卷第6期。老舍在《我热爱新北京》中指出:“新的政府千真万确是一切仰仗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他特别提到,城南龙须沟的治理最使人感动,写作《龙须沟》话剧,是为了“表示我对政府的感激与钦佩”。 1951年1月25日《人民日报》。

  1951年2月2日,为庆祝北京解放2周年,北京市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剧场首次上演《龙须沟》(焦菊隐导演),受到首都观众热烈欢迎。龙须沟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在中南海和全国各地放映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收到了极好效果。可以说,治理龙须沟,感动的不仅仅是老舍一个人,它感动了成千上万的普通老百姓,感动了几千年来就处于弱势、迫切需要关怀的人们。《龙须沟》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的龙须沟地区居民的生存状态,使人在艺术感染中增加了对新社会的了解和对共产党的认识。

  五、由龙须沟治理凸显的新中国形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