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发出“六·二六”指示的初衷
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毛泽东的心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早在1933年,他在长冈乡调查时就指出,“疾病是苏区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1页。在20多年的革命战争岁月中,他关注红军医院的建设,提倡中西医相互团结,对根据地医药卫生工作做过多次指示。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毛泽东再一次把农民放在了文化、教育和卫生工作的首要位置。他说:“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8页。在勾勒新中国的蓝图时,他强调“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 同上书,第1083页。
建国后,毛泽东参与了卫生工作方针的制定,为新中国医疗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当时有些干部轻视卫生工作的情况,他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提出批评,并要求:“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在他的关怀下,新中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第一次卫生革命。以防治血吸虫病为例,最能体现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怀。血吸虫病在我国由来已久,解放前在长江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流行蔓延,患病人数达1100万人以上。《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血吸虫病的泛滥致使家破人亡,甚至整村、整乡人丧命的情况令毛泽东十分焦虑。1953年,他在回复沈钧儒的来信中,对血吸虫的防治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他的指示下,1955年11月,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成立,并在疫区逐级建立了省、市、县、村各级防治机构,制定了“四年奋战,两年扫尾,七年消灭血吸虫”的规划。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发动开展群众性的消灭血吸虫病运动。1958年6月30日,当毛泽东得知江西省余姚县消灭了血吸虫时,竟夜不能寐,在微风旭日中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送瘟神》。诗词发表后,不仅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推向了高潮,同时也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1966年,毛泽东又指示对血吸虫病实行免费治疗。
正是由于对人民群众有着无限真挚的情感,所以毛泽东最痛恨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主义作风。医疗卫生部门服务性强,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因此,毛泽东对卫生部门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医务人员的革命化问题尤为关切。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白学光就军委卫生部领导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揭露。毛泽东看到报告后批示:“根据白学光的报告来看,军委卫生部对全军卫生工作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什么领导,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必须立刻着手解决。”由此引发了毛泽东对政府卫生部领导的怀疑,并责成习仲勋、胡乔木严肃地检查一次政府卫生部的工作。他指出,“无领导、无政治,也不认真管理业务的部门——专门吃饭、做官、当老爷的官僚衙门,除军委卫生部外,可能还有别的部门,请你们在此次反官僚主义斗争中,撕破面皮,将这些彻底整垮,改换面目,建立真正能工作的机关。”《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76~177页。此后,在第三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总结了建国四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存在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分散主义错误作了检讨。
1964年,随着“四清”运动的深入,毛泽东将反对官僚主义,反修防修的问题看得越来越重。在他连续批评了文化、学术、教育等部门后,对北京医院仅为高级干部看病的情况甚为不满。6月,毛泽东在接见越南外宾时,批评北京医院高级干部保健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助长生活特殊化的现象。8月10日,他又在卫生部党组关于改进高级干部保健工作报告的批语中写道:“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报社1996年版,第124页。在他的督促下,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撤销专为高级干部设立的保健机构,取消专职保健医生、保健护士的制度,并向群众开放专为高级干部看病的医院。“六·二六”指示中,毛泽东再次批评卫生部是“城市卫生老爷部”,忽视了对农村群众医疗卫生的关心,留在城市里,坐在医院中,戴起大口罩,隔断了与基层群众的联系,冷落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由此可见,“六·二六”指示反映出的是毛泽东一贯的群众观点,并非突发奇想。然而,如果能联系“六·二六”指示之前,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我们就会发现指示与他此时的备战思想有着密切关联。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周边国际形势一度十分紧张,美、苏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威胁。在北面,苏联在中苏边境不断增兵,并且向蒙古派驻苏军。在南面,1964年8月,美国开始连续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3月,美国海军还调集大批舰艇,随时准备北犯。美国飞机不断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和海南岛上空。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做出“要打仗了”的形势判断,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全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布局。对于医疗卫生工作,他担心一旦打起仗来,医疗卫生机构都集中在城市,医务人员都不了解农村的情况,医院和医学教学都分科那么细致,是无法应付战争的需要的。卫生医务人员到农村去锻炼,接触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帮助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理应是备战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六·二六”指示的历史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