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群众艺术馆事业的发展
建国后我国群众性艺术活动发展很快。为了探索我国群众艺术的管理之路,1955年,文化部在浙江和北京试办群众艺术馆。一年后,在取得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文化部决定在全国建立群众艺术馆。同时决定成立中央群众艺术馆,以加强对全国各地群众艺术馆的业务指导,促进我国群众艺术的发展与繁荣。1956年10月,中央群众艺术馆正式成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群众艺术馆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群众艺术的发展。此后,我国的群众艺术逐渐从散漫无依的状态步入了有专业指导的坦途。
6青少年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青少年文化事业主要包括青少年宫、青年之家、青年俱乐部、少年儿童之家、少年儿童俱乐部、少年儿童图书馆、少年儿童剧团、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乐园等以广大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事业机构和活动场所。它们是各级青年团组织和文教部门开展青少年文化教育和文艺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青少年宫是最主要的部分,它是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机构之一,其工作对象是广大的中、小学和校外青少年。其工作内容一般包括思想教育工作、群众文化工作、科学技术工作、艺术教育工作、体育工作等。
经过建国后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青少年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迅速。1956年,全国县以上的青年宫、青年俱乐部,发展到190多所,少年宫、少年儿童活动站(室)6850所。这些青少年文化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对青少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依托和促进作用。
7广播及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由于经济不发达和科学技术落后,广播还没有在全国普及,无线电收音机对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还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另一方面,广播又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强大武器,因为广播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强大功能,这是当时其他的媒介所不能及的。因此,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广播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的心力。在技术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的情况下,新中国的广播事业工作者,创造性地发明了建立收音网,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等措施,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广播喇叭遍布全国各地的局面。不仅城镇的街道、学校、机关、工厂安装上了广播喇叭,乡村的集镇、学校、村庄,甚至遥远的山区林场和边防哨卡,也都能听到广播的声响。召开广播收音大会,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一起收听广播,也成了当时中国独特的景象。正是这种万人收听广播的独特景象,使得收听广播成了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听广播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足以同今天的电视和网络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线广播站和收音站的建立,在幅员辽阔的农村,构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收音网。它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重大运动和为农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看电影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1952年,我国有1800个电影放映队,到1955年,增加到2300多个。1955年仅农村电影放映队的观众就达38亿多人次。《二千三百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955年12月4日《人民日报》。这些放映队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工厂和广大的农村,他们通过放映各种题材的电影,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先进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时事政策等的教育,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移风易俗,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普及科技知识,鼓动生产热情等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群众文化建设在构建新中国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