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与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杨文利 张蒙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毛泽东亲自关怀和领导下制订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规划”),它的制订实施,对促进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科技事业走上了生机勃勃的发展道路。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家设想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内更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并制定了宏伟的目标。毛泽东在阐述我国建设的总目标时明确提出:“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经济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技的发展,然而在建国之初,科技相当落后。全国解放时,科研机构(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内)不过三四十个,科技人员不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只有600余人。 《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按当时人口计算,平均每1125万人拥有1个科研机构,每70万人中有1名科研人员。尖端科学只是有些设想,基本属于空白。落后的工业基础与早日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相当大差距。毛泽东充分认识到科技发展对国家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十分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

  早在19493月下旬,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后就开始考虑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中国科学院。经过筹备和多次讨论,在927日的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在政务院下设科学院。1019日,中央任命郭沫若为第一任院长,1031日,毛泽东亲自向郭沫若院长颁发铜质印信,中科院正式成立。这一举措在全国及海外华裔科技人员中反响强烈,科学院由此成为团结海内外爱国科学家共同建设新中国的重要载体。“一五”计划开始后,毛泽东一再号召:“我们要进行伟大的五年计划建设,工作很艰苦,经验又不够,因此,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不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而且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19533月,毛泽东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他认为,只要更多地懂得马列主义、懂得自然科学、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参见《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393页。

  虽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科研工作高度关注,曾明确指出:“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善于充分地利用旧社会培养的知识分子,使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服务,并继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新的优秀科技干部,否则就很难完成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5页。但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中央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各项社会改革等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而建设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为此,毛泽东在1955年初再次指出要重视知识分子问题。1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问题。会议特别邀请了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李四光到会,两位科学家介绍了国外原子能发展的概况、我国铀矿资源及原子能工业情况,最后毛泽东总结道:“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到更多的铀矿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正是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视,新中国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热切盼望报效祖国的科技人才,海外的科技人才争相归国,一大批新型科技机构迅速建立,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全面展开的经济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