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后毛泽东的科技战略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刘仓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队伍方面,坚持科学家与普通工人群众相结合。195783日,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形势》中又说:“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页。毛泽东非常重视工人群众发起的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19603月,他在转发《全国总工会党组关于当前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情况的报告》等文件时写道:“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19633月,毛泽东高度赞扬了鞍山市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总结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模式: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坚持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大闹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这一制度被称为“鞍钢宪法”。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认为,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根据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出来的,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是合乎辩证法的。1957年,他把北京大学教授李汝祺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转交胡乔木在《人民日报》发表,并亲自拟定了一个鲜明的题目: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

   有人说,共产党能够领导阶级斗争,搞政治这一套可以,搞科学不行。这种观点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他清醒地分析了实际情况,认为这话有一半道理。我们党内缺乏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技术员,在具体业务、具体学科、具体内容上没有发言权,外行难以领导内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党又能领导科学,这是由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如果有这样一个党,叫共产党,他就只能作社会斗争,要率领整个社会向自然界作斗争就不行了,那末这样一个党就应该灭亡了”。 参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39页。首先我们能在政治上领导,在国家计划上领导。毛泽东认为,思想工作、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经济工作是辩证统一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 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他既不赞成不问思想和政治的迷失方向的经济家、技术家;也不赞成不懂业务和技术的空头的政治家。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劳动生产率比资本主义更高些、更快些,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他指出:“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技术进步。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加政治。”另外,我们也通过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调动各方面的科学家、工程师的积极性,使我国科学技术走上较快发展的轨道。其次,共产党通过学习可以转变为内行。我们党花了二十多年才学会了阶级斗争,学习自然科学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他还说,我们计划在三个五年计划之内培养100万到150万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那时我们会有许多的科学家、工程师,我们的中央委员会不仅是一个政治委员会,而且是一个科学委员会,我们领导科学的本领就会大大提高。

  三、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战略意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