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科学技术视为革命者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工具,在西方国家封锁禁运、苏联毁约的困境下,千方百计引进先进科技并促进自主研发,果断地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
新中国早期的发展目标,是解决国家安全和民生问题,而科技进步直接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很多,国内资源严重不足,国际环境十分恶劣。尽管如此,1949年10月31日,毛泽东便亲自将中国科学院的印信颁给院长郭沫若。第二天,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这一举措在全国及海外华裔科技人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也随即建立或重建。中国科学院建立时,侨居国外的科学家大约有5000人。到1956年底,近2000名科学家回到祖国。到1955年,全国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已发展到840多个,科学技术人员增加到40多万人。 参见于达维:《钱学森及50年前“回家”的科学家们》,《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5~6期。1951年,我国财政首次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国家立即关注新兴产业,决定发展航空工业。1955年,又做出了发展核技术和核工业的决定。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在会上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5页。。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不久,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4月,毛泽东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发展尖端技术的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中,他从巩固国防安全的角度提出,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根据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由周恩来和聂荣臻等人牵头,成立了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一规划提出的“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尽快建立自己的科学技术体系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对党和国家领导班子的人才结构进行了思考,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说:“中央委员会中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我看还是一个政治中央委员会,还不是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同上书,第102页。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经济建设上去,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转引自刘亚东:《重温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技和创新的论述》,2006年1月8日《科技日报》的号令。
在遭遇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封锁的恶劣环境中,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来自苏联的技术和设备援助十分珍惜。尽管所有的技术和设备都是通过贸易形式交换取得的,中国却一直称之为“国际主义的无私援助”,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在苏联的帮助下,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我国成功地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技的启动。 参见周家鼎:《周恩来与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党的文献》2006年第3期。然而在关系到国防尖端技术上,苏联的援助并不可靠。1960年6月,二机部部长刘鼎率代表团赴苏联谈判两种导弹的7个项目、1个大口径炮厂、3个配套的扩建项目的设计与设备供应期限问题,苏方采取了既不拒绝又不积极援助的态度。项目设计要在1961~1963年才能完成,设备要在1965~1968年才能供应,把建设时间拖到八年之久。虽经反复谈判,苏方始终坚持原来意见不变。这次谈判后不久,苏联政府7月就照会中国政府,撤离全部在华专家并带走全部设计图纸。8月16日,苏联外贸部通知中国,停止与中国签订合同,并对核子仪器、微波设备零件、电子管等已达成协议的商品提出撤销供应。苏联撤走专家,对中国的建设项目、科技合作、特种国防技术、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与东欧各国的技术合作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大跃进”后已经严重困难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