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董志凯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3高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基础的初步奠定
   高技术产业是当代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起先导和核心作用的产业。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与开发费用以及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普遍超过一般制造业的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率先进行高技术开发、拥有高技术攻关能力并初步建立了高技术产业的国家。建国初期,1951年我国即重视新兴产业,开始发展航空工业。1955年做出了发展核技术和核工业的决定。1956年在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确定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核技术、喷气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57项重点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为我国最急需的科技领域,并提出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1949年以来的30年中,我国累计向高技术领域的投资超过1000亿元,约占国家全部建设投资的63%。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拥有一支300多万人的高技术产业队伍,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198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值估算已达到740多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邓寿鹏、于维栋:《加速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历史进程》,1989年1月2日《人民日报》。
   为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和尖端武器的研究试验工作的领导,有效组织全国大协作,毛泽东专门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15人专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罗瑞卿兼任委员会下设的办公室主任,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指挥机构,加强对原子能工业的领导和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从此,原子能工业的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步伐大大加快。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毛泽东又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同上书,第100页。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300万吨级的氢弹试验。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而且与国外相比,事故少,成功率高,耗资也最少。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入轨。 参见艾素珍:《新中国科学技术重大成就》,《中国科技史料》1999年第4期。
   1965年成立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当年毛泽东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豪迈誓言,结果不到十年,他们就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参见龙巧玲、陈英华:《赵华:走自主创新的核动力之路》,《人物》2005年12月。这里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核动力反应堆、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堆。这些工作为21世纪的核能民用奠定了基础。
   由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加速的趋势做出的具有远见的决策,主管机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以及高科技攻关人员的勤奋拼搏,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我国尖端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成就,体现了毛泽东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辩证思维的胜利。
    4民用科技、基础理论的开发与创新
   毛泽东历来重视科学实验,并将其视为三大革命运动之一。他还指出:“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参见《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8页。遵照他的指示,1965年4月5日,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全国农业科学实验工作会议的报告》,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科学实验特别是农业科学实验的领导,既要抓样板田,又要抓专业的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和农民群众的科学实验活动,要学一点农业科学技术知识。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由此广大农村中群众科学实验小组纷纷建立起来,不少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下乡蹲点,办起了领导干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三结合的样板田。据统计,当年由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约4000人举办的样板田近1200个,由农业技术推广站12000人举办的样板田有4000多个,群众科学实验小组举办的数量更多。样板的典型材料既有粮、棉等大田作物,也有畜牧、兽医、果树、橡胶、机械等专业的。农业科学技术队伍有了很大发展,科学研究人员由解放前不足千人,发展到1965年的15000人,推广站的技术人员由解放前的寥寥无几,发展到近5万人。同上书,第121~122、128页。1964年6月,任职于湖南省安江农校的袁隆平最先发现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并带领研究组开展了杂交水稻的研究。1967年,这一研究项目被列入湖南省重点科研课题。1972年春,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全国重点科研项目。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1976年,全国大面积推广这一新技术,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杂交优势生产水稻的国家。同样的事例还见之于医药卫生、石油开发、三线建设和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
   毛泽东非常看重将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华罗庚是中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54年,华罗庚完成了《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一书的初稿。1956年,他因在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64年,华罗庚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泽东回信称赞他的想法“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52页。。受此巨大鼓舞,华罗庚在近20年间深入工厂、矿山,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工人、农民介绍优选法和统筹法。毛泽东后来又一次给华罗庚复信说:“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同上书,第570页。
总之,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努力攀登科学的高峰,不断开创、填补和发展各个领域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

   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