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指导历史研究的实践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郑珺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中国历史的熟悉、得心应手运用之巧妙、对史学理论贡献之大都是少有的。毛泽东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卓越的历史学家。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尊重历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恩格斯曾经说过: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0页。毛泽东正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科学的历史观是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部分,他的史学理论对引导中国走出近代历史低谷起了重大作用。

  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认识的基本观念

  毛泽东的历史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成为其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历史观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他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坚定信念。他认为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

  早在1921年,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一封信中就非常明确地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这被视为毛泽东正式确立唯物史观的标志。19499月,毛泽东为抨击美国国务院白皮书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提出的一系列错误的历史观,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宣告:“我们是反对历史唯心论的历史唯物论者。”《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同年11月, 毛泽东阅读了吴晗撰写的《朱元璋传》后,写信给吴晗:“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张贻玖:《毛泽东读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1955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发表谈话,进一步向全党提出:“我们要作出计划,组成这么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有几百万人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反对各种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44页。从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并号召人们将其用于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之中的。

  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阶级斗争史观

  毛泽东从接受唯物史观开始就接受了阶级斗争的观点。他说:“记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379页。从此,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实际中运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分析社会现象,由此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中国革命的重大原则和方略。毛泽东运用阶级斗争史观分析问题最为精彩的是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现状的分析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页。。正是以此为基础,毛泽东正确地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性质,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历史和现状、解决中国革命中的根本问题的一个光辉范例。

  毛泽东强调在研究历史时必须以阶级分析的方法为主要武器,通过对经济地位的考察来区分社会阶级并认识他们的政治态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也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应用于历史研究的最为明显的体现,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中国史学界也确立了这一方法论。

  2.人民史观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也是毛泽东历史观的根本着眼点。 张海鹏:《试论毛泽东的历史观》, http//myycasscn/file/2003122611321html。毛泽东在他的史学研究中,贯彻了唯物主义路线,他对中国近代社会矛盾、性质的分析以及中国革命的任务、目标、对象、动力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闪耀着唯物史观的光辉。他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一道,恢复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毛泽东:《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196752日《人民日报》。历史本来面目。他反复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同上书,第1094页。由此出发,毛泽东制定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等等,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3.民族史观

  毛泽东在对社会发展史与中华民族史的研究中,认清了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论证了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论的科学性,明确指出中国的历史也是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道路:“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的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从原始公社崩溃,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已有了大约四千年之久。”《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2页。通过对祖国历史的研究,毛泽东不仅自己确立起民族自信心,而且向人们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毛泽东的坚定信念来自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二、毛泽东对我国史学研究的贡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