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指导历史研究的实践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郑珺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毛泽东对我国史学研究的贡献

    毛泽东虽然一生没有写过大部头的史学专著,但是他终生酷爱史学,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历史见识卓越的理论家,他具有深厚的史学素养,以至于在平时的讲话、诗文、闲谈中对历史典故、传说等的引用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毛泽东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对我国的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关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什么?这是每个学习历史的人必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每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毛泽东在1956824日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说:“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1964927日,他在一份批示中更明确地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毛泽东对史学目的的这一高度概括,表达了史学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历史经验变为现实财富,史学最大的社会价值就体现在这里。因为历史是一座智慧宝库,它蕴藏着人类几千年的生产实践、管理实践以及政治、军事实践积累下来的极丰富的经验教训。1967年,毛泽东在一封信中,向人推荐《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并说:“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本主义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利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 张贻玖:《毛泽东读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毛泽东正是从阅读史书中注意吸收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的借鉴。

  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历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构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联系,历史研究者要用发展的观点考查历史,不能割断历史;二是认为历史研究者应当把研究对象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来考察;三是强调历史发展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要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考察历史,研究历史要有宽广的视野,要放到国内外大背景下进行,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这种历史观对新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关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方法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一再教育全党,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不仅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系统论述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而且在许多讲话和文件中都强调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方法论的根本点,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方法论的重大贡献。

  毛泽东在历史研究中还采用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他指出,应摒弃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由部门到综合的科学方法。他主张“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同上书,第799页。毛泽东提倡在分门别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是对中国古往今来一切历史研究方法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3如何借鉴历史文化遗产

  毛泽东另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和历史贡献,就是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和处理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自五四运动以来,关于如何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存在着盲目崇古和对古代文化完全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针对这两种错误倾向,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尊重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页。这种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就是“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族性的精华”,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还认识到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又说:“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4页。但这种吸收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在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财富的态度上,具有“大量吸收”的博大胸怀。他是站在全人类文明的历史高度,来看待世界历史上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的优秀成果的。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

  毛泽东在史学研究与革命实践中坚持与发展了唯物史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对历史科学的贡献。毛泽东反复强调,要“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他善于把当时的中国社会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观察,从历史中得到启迪,从发展中探索规律,把握机遇,指导实践,使古老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相沟通,与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新的历史创造的实践相联结。

  三、毛泽东对新中国史学的指导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