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指导历史研究的实践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郑珺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毛泽东对新中国史学的指导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中国的历史学从远古的传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毛泽东一向重视史学工作,他对新中国史学的指导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1. 编审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必读书籍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19492月,毛泽东亲自编审了一套干部必读书目,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12种。 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0页。这套书成为建国初期广大干部、群众和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必读书籍,对于广大史学工作者“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大有裨益。

  2.“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史学界的争鸣

  古史分期问题是郭沫若、范文澜等史学家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探讨中国历史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史学界就出现了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西周奴隶社会说和以吕振羽、翦伯赞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论的分歧。50 年代初,古史分期问题重新开始争论,郭沫若和范文澜的分歧和争鸣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注意,1953年时中宣部历史问题委员会主任陈伯达向毛泽东请示工作方针时,毛泽东就指示要“百家争鸣”,因此史学界贯彻和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远远早于其他部门。1956428日,毛泽东明确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历史学界围绕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史学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争鸣。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我国史学界围绕若干重大问题的讨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全面发展,从而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

  3.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及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这场运动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指导下展开的,对史学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原来从事实证研究的一些史学家开始认真地检查和反思自己多年习惯的考据研究方法。如陈垣、吕思勉、吴晗等史学家都接受毛泽东的建议,进一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张剑平:《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1955年全面开展的对胡适唯心主义学术思想的批判运动,是毛泽东亲自发动的一场对广大知识分子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运动。中国科学院和全国高等院校的绝大多数史学家都参加了这场运动,使得广大史学家的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运动存在着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这些运动对广大知识分子清除旧的思想的影响、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批非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这些运动中逐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研究历史的方法,这就使新中国的历史研究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4.指导《中国通史简编》的写作

  毛泽东对我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走上通史研究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1939年范文澜到延安后,组织上要他编写一本十几万字的中国通史,作为干部学习文化之用。从此,编撰一部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具有科学性内容的中国通史便成为范文澜长期致力的目标。《中国通史简编》的编写工作始终受到毛泽东的重视、支持和关怀。当范文澜就这部书的写法请示毛泽东时,毛泽东曾答复他: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比较好。后来这部书就是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写的。张贻玖:《毛泽东读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范文澜作为我国杰出的史学家,在30年的治学历程中,以研治中国历史作为毕生的学术取向,特别是把近代史研究作为治学的重点,将唯物史观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作为毕生治史的指导思想,都是受到了毛泽东的巨大影响。陈其泰:《范文澜与毛泽东:学术的关联和风格的共鸣》,《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在毛泽东的关注下,建国前后我国的史学工作者积极开展研究,中国通史的编修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如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范文澜主编的十卷本《中国通史》等。这些著作将考古成果与历史文献紧密结合,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毛泽东一生酷爱史学且历史知识渊博,对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对史学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了许多科学论断。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我国的史学工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并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历史实际相结合,在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毛泽东对史学理论的阐述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范例,对我国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