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随着恢复国民经济工作的进行,经过这一时期的思想改造运动,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思想状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运动的初期,不少人存在着怀疑和对抗思想。
(1)建国伊始进行的新中国第一轮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对政权更替、社会变革的新中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学习,这一运动达到了迅速普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革命常识的目的,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为巩固新生政权、保证建国初期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证和政策理论依据。知识分子从世界观、思想体系到知识体系,都迅速地进入了新的意识形态框架和新的话语体系,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极大地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知识分子目睹了新政权励精图治、振兴国家的决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迅速认同新政权和新的社会制度,树立起为新政权服务的意识。进而对新政权产生由衷的热爱,由被动的学习开始了主动的改造,对自己的旧思想、旧意识进行批判,以适应和服务于新政府、新社会。总的说来,这种改造对知识分子是脱胎换骨的第一次,共产党励精图治精神与知识分子民族复兴的诉求的吻合,以及这个时期尚为温和的方式使他们基本上乐于接受思想改造。
(3)知识分子尊崇地位的消除,使在教育普及基础上才能实现的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转换迅速完成。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改造、在实践上的努力,消除了他们与工农之间的壁垒和隔阂,成为新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的一员,在形式上完成了现代转型。而思想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使知识分子逐步成为工人阶级。1951年4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定》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中国农民在使用机器耕种之后,也将变成与工人阶级没有多大区别的人。最后,知识分子与工人的区别,也将逐步消除。但是中共对知识分子的这一判断,到1953年时发生了变化。1953年12月11日,中央给各中央局、分局并转省、市委发出的电报中,取消了这一提法。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212页。组织清理清除了学校中的反动异己分子,为教育改革扫清了障碍。
(4)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与社会怎样确认知识和知识分子价值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何保持这两方面的平衡,是难以解决又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政权的变更、执政理念的变化以及社会转型,都要求知识分子群体做出新的选择和改变,这一点研究者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价值是由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今天,人们已经确信,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的知识储量,社会的知识总量积累越雄厚,社会发展所拥有的爆发力与持续发展的潜力越强,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而知识分子作为与全体人民平等的社会群体,又有其特殊性。这个群体总量的大小、创造力活跃与否、发挥作用的大小等,无一不对社会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必须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规律,特别是要在尊重知识分子人格的前提下进行。而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判定、对欧美教育体制的全盘否定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特别是以后的一连串运动,基调都是对知识分子由内到外、从思想到业务的全面否定,这对知识分子思维和创造力、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障碍,而对于当时受教育程度极低的普通民众甚至大批共产党干部来说,则阻碍了他们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价值的准确判断。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无法确认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作用,改造中,不仅他们的尊崇地位消除了,对他们的全面否定实际上暗含着知识分子的价值低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社会评价,不仅为后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缺少文明和人性化埋下了隐忧,为全社会轻视知识、不讲科学、藐视知识分子埋下了祸根,同时也最终使知识分子出现群体性的精神价值失落、形成双重人格的扭曲心理。“读书越多越愚蠢”之类的说法至今仍不绝迹,知识分子中政治投机和学术投机者、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念者屡见不鲜,这种隐性的负面影响尤值得执政者引为前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