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提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
经过1954年10月以来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和斗争,特别是经过1955年底到1956年初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重大胜利。如何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毛泽东关注的重大问题。同时,苏联的学术界和文艺界揭露出来的干预过多等问题,也促使人们从苏联教条主义的影响中解放出来。
1956年4月,毛泽东在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同时,提出要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4月25~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27日,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会上发言,提出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别开,不能说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学,魏尔啸是资本主义医学,中医是封建医学,这是根本错误的。在生物学方面,有的说摩尔根、孟德尔是资产阶级的,李森科、米丘林是社会主义的。这根本同社会主义没有关系。在物理学方面,不能说牛顿的物理学是封建的,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是资本主义的,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把那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他还谈到,文艺在苏联共产党内是干涉最多的一个部门,无数的清规戒律。《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3~1125页。
4月28日,毛泽东在会上做总结讲话,明确阐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他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55页。
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再次阐述十大关系问题,并正式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指出:“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这个问题曾经谈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也搞不清楚,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学派。就是社会科学,也有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谈。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91~492页。“双百方针”的提出,在学术界和文艺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对推动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贯彻“双百方针”,《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的多次批评意见,于1956年7月1日实行改版。在社论《致读者》中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从它创刊到现在,一直是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社会的成员不可能对于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抱有同一种见解。党的和人民的报纸有责任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勉强的方法。”“我们的报纸名字叫做《人民日报》,意思就是说它是人民的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中共中央在批转《人民日报》编辑委员会向中央的报告时指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各地党委今后也要强调地方党报是地方党委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我们党的各种报纸,都是人民的报纸,它们应该发表党的指示,同时尽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册,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483~484页。。《人民日报》的改版,成为贯彻“双百方针”的重要范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这既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毋庸置疑地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