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邓小平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武市红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探索与思考——从认同“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到指出解决农业的问题要靠科学技术什么是农业现代化?20世纪初的认识是通过使用机械、化肥等手段,扩大耕地面积,节省大量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受此影响,20世纪5060年代,我们党把农业现代化理解为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195910月,中央在批转农业机械部的报告时提出:“从1958年起以1015年的时间实现农业现代化,即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这一时期,邓小平也是从这四个方面理解农业现代化的。他说:解决农业问题,水利非常重要。光有机器还不行,要修水利,精耕细作。我们要花十几年的时间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 1961124日,邓小平会见尼加拉瓜社会主义党总书记马努埃尔·贝雷斯时的谈话。此后,在毛泽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思想的指导下,又把农业现代化的重点放在了机械化方面,甚至提出了到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

  于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国家在投入、价格、经营体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强行推进这个目标,但是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依然非常缓慢。19804月,根据实际情况,农业机械部部长向新闻界正式宣布,不再提“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

  原因何在?邓小平分析道:我们“有些搞农业的人,实际上还不知道什么是现代化农业,不知道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搞现代化农业”,“总以为只要有了农业机械化就行了”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这种做法只注重了由外部向农业投入新的工业物质,忽视了利用科学知识和自然界的内在力量,因而既不符合农业生产特性,也不符合中国国情。他多次指出:“中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耕地面积少。很多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要在这样一小块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粮食,单是机械化还不能解决问题,还要从事更多的科学工作。”《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我们的耕地面积少,平均七个半人一公顷土地。要在这样一个很小的土地面积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单靠机械化是很不够的,还要精耕细作,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同上书,第319页。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耕地有限,人均耕地数量同发达国家比相差甚远,而且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一些田地特别是南方的水稻田基本上还是使用手工工具耕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面推广西方机械化、自动化的大农业模式是不现实的。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邓小平指出:“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 同上书,第362页。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