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用宽广眼界观察和了解世界。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指出: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态范畴,其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个时期的现代化,内容都不同。现在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有七十年代的现代化,八十年代有八十年代的现代化,发展生产力总是做不完的。” 1964 年1月11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因而,他敏锐地注意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不仅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农业的内涵、结构和体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在农业的各个方面推广和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从科学方面来说,要发展农业,需要有生物学的发展,气象学的发展,土壤学的发展,遗传学的发展。”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耕作栽培方法,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 同上书,第882页。“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1~1282页。。
1986年9月11日,邓小平听取了美籍华人教授吴健雄关于中国解决农业问题要搞生物工程的建议。两天后,他就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起了这一话题。他说:美籍华人吴健雄教授说,中国解决农业问题要搞生物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我看2000年粮食要达到9600亿斤,要靠这个。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7页。两年后,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之时,邓小平再一次强调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到“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是适应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要求,对农业现代化认识的一个飞跃。这一认识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有益经验,使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及时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最新步伐,为根本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还敏锐地意识到,现代农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他说:“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他反复强调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民的教育问题,“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同上书,第23页。 他还说:“我们有大量中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土专家,让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49页。邓小平还亲自领导和过问了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决策和项目的制定和实施,如“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思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必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把农业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必须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在一些重大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对农民出路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从支持社办企业到倡导工业化、城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