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科学管理,科学饲养,发展牧业生产。首先,解决牲畜如何过冬的问题。由于牧业区冬、春两季气候严寒,风雪频繁,经常形成白灾。传统的游牧方式多数没有足够的过冬饲料及保温设施,牲畜很容易因冻饿而大批死亡。自治区政府实行“自由放牧”政策,通过提倡走“敖特尔”,(移场放牧)抓好秋膘,打草贮存,号召用豆饼喂弱、幼畜及怀羔母畜,使牲畜有足够的能量越冬。从而使牧民消除了冬春两季不可避免死牲畜的传统想法,增强了发展牧业生产的信心。其次,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传统上牧民养羊,从不公、母分群放牧,这样导致冬春两季随时随地产羔,冬羔很难养育,成活率低。政府及时提出公、母羊分群放牧,定期合群交配的办法。从而把产羔期控制在清明前后约30日内。这时牧民均能找到能防风雪的营地,集中力量接羔。为解决有的牧户劳力不足的问题,自治区于1950年提出了在自愿两利的原则下,把牲畜多的牧户的羊拨给有剩余劳动力的牧户代为接羔,为额外劳动定合理的报酬。这样的办法大大提高了幼畜成活率。其三,改进饲养方法。一是打井,让牲畜喝上干净水。由于临近河流和天然水泡子的草场往往过度放牧,草量减少、草质下降。而且牲畜吃雪、喝河水与泡子水,因饮水不卫生,许多牲畜发生各种疾病。为保护和合理使用牧场,解决牧区饮水困难,政府号召并帮助牧民在缺水不能放牧的草场打井,推广使用水车。这样不仅节省旧牧场,开辟了新牧场,也便利了牧区的人畜饮水,受到了牧民的欢迎。
第四,建立国营牧场和种畜场。为了牧业区发展牲畜生产,吸收和推广传统经验,改良畜种,改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牲畜繁殖率和保育率,给牧民起示范作用,从1949年起,陆续在所辖各盟建立了国营牧场。为改良畜种,1950年,自治区从苏联引进卡巴金马50匹。1951~1959年,先后引进苏维埃重挽马、顿河马、阿哈、奥尔洛夫等种马计528匹。1951年从苏联引进茨盖羊和美利奴羊各115只。1956年,自治区农牧厅组织运羊队,到遥远的新疆巩乃斯种羊场,接运新疆细毛羊1400只。运羊队从新疆巩乃斯种羊场出发,步行75天到乌鲁木齐,再装上火车,历经5个省、2个自治区,行程5750公里。参见《内蒙古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2页。这一举措号称“万里赶羊”,这些措施对牧区改良畜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提倡“定居游牧”。蒙古族传统上是靠游牧生活,有史以来称“逐水草而居”,后来逐步演变成定牧与游牧两种形式。传统畜牧业靠天吃饭,利用天然草场放牧。定牧就是相对固定草场放牧,这样对于人丁兴旺有利。这是因为如果实行定牧,则人可以定居,如果定居,牧户可以选择自然条件好的地方搭建居所,利于越冬保暖。老弱病人和小孩不用跟着牧人一起游牧。然而,定牧却对畜旺不利。由于天然牧场产草量有限,常年在定居点附近放牧,草量逐渐减少,草质逐年降低,牧草的生长不足以保证牲畜的食用,牲畜体质羸弱,繁殖率降低,传染病渐多。而游牧的好处在于保证牲畜能吃上好草,却对人的兴旺不利。定牧与游牧各自长处的结合就是宜采取定居游牧。自治区从1951年开始推行“定居游牧”,在定居的地方可以打井种菜,建设固定住房,进行文化教育,组织劳力游牧,其余人可以在定居点照看瘦弱牲畜。从而保证了牧业区人口的繁荣,又利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利于逐步实现“人畜两旺”。(牧区合作化以后,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给牧区无偿投资达1720多万元,其中定居建设投资250万元。到1962年全区定居牧户67万多户,占总牧户的79%以上。)
第六,采取轻税制,扶助贫困牧民发展生产。建国初年,为帮助贫苦牧民建立生产基础,以贷放母畜为主、辅以防灾保畜、照顾生活的方针,改变贫苦牧民改变无畜少畜的状况。1952年以前,按照十级累进税,牧业税累进率仅为05%~5%,并规定了受灾免征办法,受灾1/2以上全部免征,受灾1/5以上免征一半。提高畜产品价格,缩小工牧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到1952年,一只绵羊可换6块砖茶,一条大牛可换五匹白布,彻底消除了旅蒙商的中间盘剥。
第七,提供公共产品,为牧民和发展畜牧业服务。通过建立国营商业系统,活跃牧区经济,支援畜牧业生产。牧业需要的饲料、兽药、工具,牧民需要的生活用品,牧业产品的出售,全部由商业供应和收购、调剂。国营商店和供销合作社经常组织流动车跟随牧民流动服务。适应牧民习惯,通过“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娱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牧区一种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一般一年一次,多在畜牧业生产旺季的秋季举行。建国前,较大规模的那达慕大会往往是以大庙为中心和庙会结合进行。会上除有各色各样的娱乐活动外,还有赌博等不正当活动和喇嘛跳鬼等封建迷信内容,并有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商人参加交易活动。建国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摔跤、赛马、文艺演出等体育娱乐活动,又有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的宣传活动,又有物资交流的大会。组织物资交流,还有计划地组织外地的手工业在牧区就地加工,就地供应,及时满足牧民的需求。随之,银行、邮政、学校、医院等在牧业区得以建立和发展。1953年开始统购统销之后,国家对牧区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对棉布的需求保证满足供应,对茶、糖采取优先供应,从而保证了牧民生活必需品的基本需要。加强牧区交通建设,1954年全长338公里的集宁至二连浩特的铁路建成通车,在方便草原之行上迈进了一步。
三、“人畜两旺”局面的初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