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对首都的城市建设给予了一些产生深远影响的意见和批示。这些意见和批示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至今对北京的城市建设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保护北平名胜古迹和大学校园
平津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对北平做了和平解放与武力解放的两手准备。1948年12月中旬,人民解放军进逼北平城郊,截断了敌军南逃西撤的道路。人民解放军对北平久围不攻,主要是想使北平这座千年文化古都免遭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损失。傅作义部一度负隅顽抗,人民解放军在交战时尽量避免破坏文物古迹。部队在进入万寿山和圆明园之间突然遭到敌军的猛烈炮击,敌军想利用周围的名胜古迹和高等校园来阻挡解放军前进。我军前线司令部命令部队火速避开圆明园和学校区,从万寿山以西绕道前进,14日占领了丰台。
毛泽东于12月15日亲笔批示,以军委名义急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和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请你们通知部队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等。”为保护名胜古迹和高校,人民解放军不用炮击,与国民党展开近战和肉搏,于当日解放了海淀。
12月17日,毛泽东给林、罗、刘并告程、黄的电报中指示:“沙河、清河、海淀、西山系重要文化古迹区,对一切原来管理人员亦是原封不动,我军只派兵保护,派人联系,尤其注意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当晚,前线部队两位干部由张奚若教授带领,来到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家,请梁在军用地图上标出北平城区重要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位置,画出禁止炮击的地区,以备和谈失败攻城时,尽可能保护文物建筑免遭破坏。
1949年1月16日,毛泽东又电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积极准备攻城。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你们对于城区各部分要有精密的调查,要使每一部队的首长完全明了,哪些地方可以攻击,哪些地方不能攻击,绘图立说,人手一份,当作一项纪律去执行。”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北京党史纪事》第1辑,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不久,北平和平解放。短短一个月内,毛泽东连续三次电示保护学校和文化古迹,让古都免遭战火破坏,保护了高校师生,赢得了民心,全中国的解放事业势如破竹,1949年10月新中国在首都北京宣告成立。
毛泽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精髓在首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建国开始至今,古都北京一直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充分考虑旧城保护、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因素,199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首次明确提出“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都市”的城市定位;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明确提出做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一系列基本原则和有效措施:坚持整体保护、以人为本、积极保护的原则,旧城整体保护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包括中轴线、北京城“凸”字城廓、整体保护皇城、保护旧城内历史河湖水系、棋盘式道路和街巷胡同格局、“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保护古树古木及大树等。参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文本),内部资料。
二、 推进北京城市布局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