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能源工业建设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徐行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当年能源工业建设中的问题与珍贵的启示

  20世纪50年代我国能源建设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今天我们重新反思中国工业走过的这段历程,就会发现在辉煌成就的后面,仍存在着一些可探讨的问题:

  首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能源工业建设有双重影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下,大规模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这种模式发挥过巨大优势,保证和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大干快上,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和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一点也没有,使企业缺少灵活性和自主性。处于高度集中统一计划之下的能源建设,能源的生产和分配不是由生产能源的企业自主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上级领导部门的决策。虽然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可以收到很大效益,但从长远发展角度考察,经济决策行政化,工业管理的过于高度集中,不利于能源工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其次,能源工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旧中国工业布局极不合理,能源生产地大部分位于西部和中部,而人口和工业中心却位于东南沿海少数大城市,这不但增加了能源运输的成本,而且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生产力配置,即工业基础设施、技术、人才实力雄厚的地区缺少能源;而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却科技落后、人才奇缺。50年代虽然国家有意改变这种能源工业布局,但效果不明显。当时新建厂矿、电站的选址不仅仅是从经济上考量,同时考虑了靠近苏联的政治因素和国防因素,一些大型石油化工厂、炼油厂,距原料产地太远,不但因原料和产品的长途运输增加了能源的成本,而且能源使用率偏低。多年来能源运输量占全国铁路运量的一半以上,水运中煤炭运量也占1/3以上。长期以来各地能源不足的问题只得靠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办法来弥补。

  最后,50年代末违反经济规律,盲目地大干快上给能源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尽管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中前期能源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50年代后期,党内和政府中出现了一股急躁冒进情绪,1957年的反“反冒进”,特别是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给能源工业和各行各业的建设带来了重大损失。在“人定胜天”,“只争朝夕”等过分夸大主观意志的口号鼓舞下,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倾向迅速蔓延,能源工业也盲目扩大投资,不顾客观条件,争上大项目,造成人力、财力和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如一些地区不顾自身条件,硬要兴建各种类型的水电站,但由于资金、技术和工业基础有限,后劲不足,仓促上马,又匆忙下马。又如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石油部在没有彻底搞清楚油层情况以前,对四川储油量做了过高的估计和判断,盲目展开了川中石油大会战。

  重新审视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能源工业建设的经验教训,有如下启示:

  (1)要对能源工业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稳定的能源政策。能源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动力和原材料的先行工业部门,能源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影响到人民能否享受到更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20世纪50年代我国能源工业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发展方向、发展速度长期把握不定。有时重视煤炭生产,有时重视石油开发;有时大力上马电力项目。煤炭开发有时强调南方煤田,有时强调北方煤田;在电力建设中有时强调水电,有时强调火电。这种盲目的发展已给能源建设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损失。能源工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在考虑国民经济远景目标时,必须做长期预测,全面规划。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要用长远的目光来开发能源工业,把整个国民经济综合发展与能源工业建设结合,避免能源工业大起大落。

  (2)能源工业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与国力相适应。今后我们在能源工业建设上要避免急于求成,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综合平衡,统筹兼顾,能源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应与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同时要注意投资结构的科学合理性,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能源工业的协调发展,循序渐进,稳步提高。今后进行能源工业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将发展速度和投资规模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考察。应牢记周恩来在总结“一五”经验教训时指出的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第二,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发展。”“第三,应该增加后备力量,健全物资储备制度。”“第四,应该正确地处理经济和财政的关系。”《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284页。

  (3)要把外国先进经验与先进技术同我国国情结合,处理好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回顾20世纪50年代我国能源工业开发建设的艰难历程,应该承认和感谢苏联在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方面给了我国大力支援和帮助,但更应该看到当年能源工业取得的累累硕果是与我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分不开的。当年我们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并将其与我国国情结合方面总体上是做得比较好的。我们多次因采取了苏联专家的合理化建议而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效益。如在阜新发电厂安装发电机工程中,苏联专家建议采取了多种先进的施工方法,结果安装一部锅炉就节省人工25000个,整个安装工程提前一个月竣工,大大降低了成本,而质量完全合乎苏联先进标准。但当年也存在着一些轻视本国专家意见,对苏联专家盲从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在三门峡水电站设计中,对中国专家黄万里正确意见的排斥,留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有鉴于此,今后我国能源的开发建设,仍应本着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积极引进、合理采用外国的先进技术、资金、设备,但不迷信、不盲从、更不能依赖。要立足本国,以我为主。

  (4)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各种能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同时注意环境保护。长期以来“地大物博”的观念误导了许多中国人,实际上从人均资源占有量上考察,我国人均资源在世界各国中是属于比较低的。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把这些宝贵资源变成能源是一个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煤炭、石油等都是一次性能源,不能无限制的开采。因此今后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坚持合理适度、节能降耗的原则。在能源建设中要坚决反对那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能源开发策略,一定要把当前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性长久发展联系起来考虑。针对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今后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要加强对煤矿、油田资源的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对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此外,为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还要在开发利用能源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如严格控制新建能源企业的排污、排气、排烟、防止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等等。总之,今后我国能源工业要在吸取当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有自己特色的建设道路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