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1978年前的几个五年计划看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布局与调整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李彩华 韩慈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布局的调整,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自身的弊端,没能恰当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区域发展的布局最终走向“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式自给区域发展模式“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基本上建立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历次五年计划制定和执行均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以行政管理为手段,计划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又受命于中央政府。

  1957年底,毛泽东针对经济管理体制下放,提出区域协作的指示:“是否考虑按过去的大区,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省市考虑通盘的协作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经济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19491985)》,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19586月初,为适应大跃进的形势,配合当时“以钢为纲”的工业建设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成立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七大经济协作区,接着决定下放中央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在以经济协作区为单位组织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意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1958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1959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其重要特征是建立地方工业体系。《决定》指出,在“二五”计划期间,在全国建立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各协作区都应当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不同水平和各有特点的工业体系,各省、市、自治区也都应当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工业基础。

  下放管理权成为实现大跃进,加快建立地方工业体系的重要步骤。管理权限的适当下放,有利于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但在大跃进不正常的氛围下,权力下放过多、过快。结果导致地方各项建设全面铺开,片面追求地方工业自成体系,盲目建设上项目,地方的积极性变成了盲目性,国民经济出现全局性混乱。

  1960年国家计委提出后三年的补充计划,提出适应形势的发展,争取时间,合理布局。1963年初步建成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各大协作区的经济体系,1965年前后初步建成西南、西北两大协作区的经济体系。全国支援加速建成西南、西北的战略后方。坚持中小为主的方针,坚持多布点、适应分散配置的要求,以利于基本上建成一个“打不烂”的经济体系。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为了争取三五年内各大区基本建立起经济体系,特别是为了加强战略后方的建设,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要积极支援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地区。

  这产生了一些弊端。如有些经济协作区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较好,钢铁工业基地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如东北的鞍山钢铁公司、华北的包头钢铁公司、华东的马鞍山钢铁公司、华中的武汉钢铁公司等。可是,在另一些经济协作区,当时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并不充分,还是要建设钢铁工业基地,结果就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中从1958年开始建设的西北的钢铁工业基地——酒泉钢铁公司,由于建设资金的缺乏和一些技术问题未得到解决。1960年只建成了高炉就被迫停工,27年后的1985年才炼出了第一炉钢。而四川的重庆钢铁公司由于缺少原料,只好动员四川全省各地为之提供铁矿石和生铁,短短一年中就亏损数亿元,使得企业元气大伤。

  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前半期,即19661972年的三线建设时期,是经济建设向西部极度倾斜的非常时期。建设的重点是“大三线”地区。与此同时,各省区都必须在其山区相应划出自己的“小三线”,“小三线”是省区建设的重点。自此,三线的划分代替了原来的经济协作区。进入70年代,为了更好适应备战的需要,我党主张各个地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此,1970年“四五纲要草案”提出要建立经济协作区和各有特点、不同水平的经济体系,做到各自为战、大力协同。强调要大力发展地方“五小”工业,要在全国形成大中小相结合、星罗棋布,各自为战的钢铁工业布局。为了适应备战的需要,“四五纲要草案”提出,在全国划分为西南、西北、中原、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山东、闽赣、新疆10个经济协作区,尽快建立各有特点、不同水平、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各省、市、自治区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粮食、油料自给有余,一般轻纺产品逐步自给。这10个协作区都要建设冶金、国防、机械等工业,同时建立比较强大的农业、轻工业和比较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做到自成体系、各自为战。此时提出的建立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体系是为了适应备战的需要,这种基本从战争而不是从区域经济出发的考虑,加剧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封闭、片面强调自给、缺乏协作配套的状态。这种建设项目“羊拉屎”似的遍地开花,不恰当地强调地方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的自给经济模式,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又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管理方法仍然存在,并影响着我们对经济发展布局的安排。我们必须吸取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布局的经验和教训,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布局应从区域经济自身的特点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开放的经济,每一个经济区的发展也必须是开放式的。每个经济区都应该是“全国一盘棋”上的一个有特色的棋子,不能将其孤立开来,而要联系整个“棋局”来考察。生产力布局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建立一个个“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区域,形成块块分割的局面,而是要在紧紧围绕着市场需求变化和自身优势的发挥中进行结构和布局调整,发展经济区之间的生产协作、经济往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