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中共关于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的得大于失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宋毅军 赵东苹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是依照我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域划分,基于国际以及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而提出来的党中央和毛泽东曾经按照我国军事经济地理特点,把沿海和边疆地区划为第一线,把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中部地区划为第二线,把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及湖南、湖北等省的部分内陆地区划为第三线。其中,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川、贵、陕、甘称为大三线,中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腹地一般称为小三线。三线建设就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末期基本结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上述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党中央、毛泽东为什么做出这项重大决策,并且异常迅速地付诸实施呢?

  1最主要原因:国际局势变化和我国国防工业一些不相适应的情况

  1)严峻的国际和周边形势,使毛泽东迅速把国防经济发展战略提到首要位置。在南面,美国将战争规模由最初的越南南方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对我国东南边境地区及内地进行侦察和轰炸,威胁中国安全。在北面,从1960年开始,苏联在新疆多次挑起武装冲突,诱发了1962年的伊犁、塔城事件,并且还在两国边境驻扎重兵,后来发展到珍宝岛之战。在西面,印度政府一些人支持西藏少数人搞民族分裂活动,其军队多次在中印边界挑起武装冲突,直至发展到196210月向我边境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迫使我边防部队进行自卫还击。在东面,美国支持台湾的国民党加紧对东南沿海进行骚扰和破坏,并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建立了战略基地。日本与南朝鲜签订“日韩条约”,密谋制定“飞龙计划”,威胁我国东北。如此紧张的国际环境,不能不让毛泽东产生战争威胁的印象。

  2)难以适应战备的国内情况,使毛泽东当机立断展开三线建设。解放军总参谋部经过专门调查于1964425日提交的报告认为,从战备要求来看,有些问题相当严重:①工业过于集中。全国14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②大城市人口多。全国有14个百万人口以上和2550万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大都在沿海地区,易遭空袭。③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易遭破坏。④所有水库,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战时来不及处置,就可能遭到破坏,酿成巨大灾害。以上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2历史思想根源:毛泽东战争年代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思想与和平时期提出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民主革命时期,自1927年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武装在井冈山开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后,中共创建的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成为中国人民壮大革命武装、坚持抗战和打败国民党的战略后方和前进基地。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理论,成为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毛泽东提出三线建设,正是沿用和发挥了创建革命根据地与和平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

  19645月,毛泽东会见外宾时说:“革命单搞军事不行,如不建立根据地,跟群众没有密切联系,不建立正确的党,没有正确的统战工作,单有军队,单会打仗是不行的。”“打仗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得远一点,使敌人不知你到哪里去了。”“会打、会走,军队都要学会”。《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97399页。这表明他已经考虑如何建立战略大后方问题了。据此,国务院国防工办安排计划时强调:比较重要的建设项目尽量安排在二线地区后方基地,“特别是太行山区,吕梁山区,鄂、豫、皖大别山区,以江西为中心的湘、鄂、赣边区,闽、赣山区和广西北部等地区,地形和资源条件都比较好,又是历次革命战争时期的老根据地,应当把这些地区作为重点进行建设”。《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第47页。

  鉴于大战来临之前敌人会进行持续的大规模轰炸,并有可能占领第一线,毛泽东要求“把国防工业建在三线,建成能抗飞机轰炸、抗原子弹袭击的巩固的战略后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三线地区布局项目,按大配套安排自成体系,要求建成部门比较齐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战略后方,显然,这是要把三线地区建成既包罗万象又各自为战的战略根据地。

  3保障因素:加快推行国家区域均衡生产力发展战略和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十分重视全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在资源分配和政策照顾方面不断调整,以平衡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和政府就将基建重点由沿海转向内地。“一五”计划实施期间,西部投资比东部高出6个百分点。“二五”计划期间,国家建设重点放在靠近沿海省份的中部地区,使这一地区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有力地推进了内地工业化进程。

  三线建设的决策是建国以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思想的延续和体现,是继“一五”、“二五”计划之后最大的一次工业布局调整,只是直接原因是准备打仗。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考虑在从属于国防安全重要目标下,尽可能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和长期发展。所以,三线建设兼有经济发展需要。后来在实际建设中列入计划的三线建设项目,除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绝大多数是基础工业项目,这对建立国防生产体系和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都有积极作用。

  在毛泽东看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仅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保障三线建设的高速运转。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三线建设以国家集中投资和直接调控为主要途径,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基本是单一的中央政府为投资主体,向三线地区进行输入式投资,确实收到了成效。党和国家还能够调动军队,借调建筑力量,征调大批民工,保障三线建设人力来源。这种组织和动员全国力量义无反顾投入三线建设的事实表明,国家强大的行政力量,可以保证三线建设的人力、物力、资金来源,这也是毛泽东做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

  二、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始于“三五”规划的制定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