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阵营的赶超浪潮和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发生
如上所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面临着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的国内外环境,在社会主义阵营一片赶超声中,中国也踏上了超英赶美的浪潮,甚至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步伐迈得更快。
在赶超战略的影响下,毛泽东在1955年就“谈过用十个到十五个五年计划赶超美国的设想”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1957年7月,他进一步提出:“准备以八个至十个五年计划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美国。”《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3页。在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苏联走过的弯路避开,比苏联搞的速度更快一点,比苏联的质量要更好一点?应当争取这个可能。”同上书,第473页。在毛泽东高速发展思想的鼓动下,“大跃进”运动也开始酝酿和开展起来。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莫斯科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东风压倒西风”论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已经占了压倒的优势。在苏联发射了两颗人造卫星后,在最重要的科学技术部门方面社会主义也占了压倒优势。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中国钢产量15年赶上或超过英国,指出:“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35页。随后在12月召开的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致词,向全国人民宣布了15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的口号。
在提出赶上或超过英国的口号和目标后,随着党内“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大跃进的口号越呼越响,赶超英国和美国的时间越缩越短。1958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乘风破浪》社论,提出:“我们要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在这以后,还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再用二十到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且超过美国,以便逐步地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1958年4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十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说‘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美’是留了五年到七年的余地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页。
为尽早实现超英赶美的战略目标,改变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由落后的东方大国向先进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转变,中共于1958年5月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会议认为我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提出了“七年超过英国,十五年超过美国”的口号。会议完全肯定了当时已出现的“大跃进”的做法。“这次会议以后,大跃进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40页。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后不久,《人民日报》在6月21日发表了《力争高速度》的社论,提出“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同时,毛泽东在6月21日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702页。6月22日,毛泽东在关于向军委会议印发《两年超过英国》的报告批语中更明确地提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78页。1958年9月5日,毛泽东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总而言之,明年是基本上赶上英国。除了造船、汽车、电力这几项外,明年都要超过英国。十五年计划,两年基本完成。谁人料到?这就是群众干劲的结果。”同上书,第381页。
可见,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是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强大的赶超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在不断缩短赶超时间的背景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尽快赶上英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维护国家的安全,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毅然选择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实施而且成效显著的赶超战略。
三、中国卷入赶超浪潮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