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初期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思想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王永君 王晓书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启示

  综观毛泽东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与初步实践,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以下特点:

  第一,理论思想的渊源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进行革命,进行阶级斗争,并不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目的。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因此,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这个国家就必须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切实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建立起雄厚的物质基础,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有鉴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思想,以便使他们的资金、技术、经验及其创造的文明成果为无产阶级所用。两位革命导师都认为:这样做对无产阶级是“最便宜不过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在实践上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曾经提出而没有实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而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理论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并不以彻底排斥资本主义为前提。列宁曾经指出,私人资本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丝毫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可能经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9页。尤其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的条件下,私人资本主义的存在是必要的,不仅不应该过早地消灭,而且还应该为其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对列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思想理论的诞生来源于中国的客观实际需要。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旧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与欧美等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很不相同,是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全国社会总产值中只占20%80%为封建式的农业经济。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要振兴,要发展,需借助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之服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仅正确地制定了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保证;在建国初期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利用和限制同时并举的政策,重视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后来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这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毛泽东也是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国计民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任意限制或消灭私人资本主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和形成了包括发展私营经济、允许利用外资和同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政策,让其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补充而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28年的实践证明,关于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抉择是十分正确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开拓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境界。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受到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许多闪光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其思想认识还是很不全面的,在利用资本主义的实践活动中,存在失误的地方,但这种思路和设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和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思想经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