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敌我矛盾已居于次要地位,而人民内部矛盾则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项主题。为此,我国今后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那么,怎样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呢?毛泽东认为我们只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自觉遵守客观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正确恰当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核心的“两点论”和“重点论”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主要经济关系之中才能使这一目的得以顺利地进行和实现。
在毛泽东看来,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的问题。他曾经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由于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们在观察矛盾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原则。所谓“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只顾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否则就会陷入片面性而搞“一点论”;所谓“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矛盾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不能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毛泽东运用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其内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至今都还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两大部类生产之间的矛盾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以后,毛泽东根据新中国的具体国情,并以前苏联的教训为借鉴,对新中国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比较符合当时我国客观实际的论断,即“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8页。。就是说,两大部类要兼顾,而又以第I部类为重点。同时,毛泽东还认为,在肯定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时,丝毫也不能否定发展生活资料生产的地位和作用。在发展生产资料与发展生活资料之间必须掌握一个适当的数量界限。损害生活资料的生产,必然使生产资料的生产本身也受到损害;反之,为了使生产资料的生产获得稳固的基础,就必须适当加强生活资料的生产。我国在编制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遵照毛泽东关于两大部类关系论断的精神实质,基本上做到了综合平衡,协调发展,使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第二,重点与非重点的矛盾问题。在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对国民经济做了大量科学的分析后认为,发展国民经济既要保证以重工业为主的建设的重点,又要十分注重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既要优先发展适合中国特点的工业化,又绝不可以因此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工业建设的布局上,既强调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又要求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既强调必须有中央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又要求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在对待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既强调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提出要敢于和善于向外国学习。毛泽东提出的这种抓重点上的辨证观点,以后又进一步具体化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政策,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第三,速度与比例的矛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