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阶层的多元化与民主监督制度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开始转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在基本构成成分、等级秩序、结构形态和分化机制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大致可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5页。
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与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阶层发展较快,社会阶层正朝着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演变,与建国初期的过渡性多元化社会阶层结构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
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出现分化,主人翁的社会地位发生动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从农村流向城镇、从内地流向沿海,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新的立足点。产生了农村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业户、乡镇企业的管理者和工人以及“进城民工”、乡镇医生、民办教师等乡村知识分子等单独群体,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外出农民不足200万人,1988年达2000万人,1993年后增加至6000万~7000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杜鹰等主编:《走出乡村——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至2004年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总数量甚至达到14亿人之多。李强:《转型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大批国有企业职工转到私营企事业,成为产业工人阶层的主要构成成分,极少部分成为私营企业主阶层,同时,由于“铁饭碗”被打破,导致大批工人下岗,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失业无保障的状况。由于经济地位的下降,使产业工人对其主人翁地位产生某种动摇,对政治失去兴趣,致使工农阶层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受到阻碍,社会地位的降低导致其在人大、政协中的比例下降。私营企业主阶层则处于朝阳时期,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私有制经济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私营企业的社会贡献也呈上升趋势(见下表),同时,私营企业主阶层开始注重公益事业,捐资助学、捐资赈灾等,成为慈善事业的主力军,在公共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等阶层的主干群体,与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阶层相比,已从或属工人阶级或属资产阶级的游离状态解脱出来,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并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从传统知识分子到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性转型,即从以传统的人文知识分子为主导构成转变为以现代的专业技私营经济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表(%)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年份项目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固定资产投资国有525453504743集体161514151414私有323132353843城镇就业人数国有534238353229集体1498655私有334954596367能性知识分子为主导构成。”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