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张金才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党内的民主气氛为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创设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八大能够制定出一条正确的路线,除了上述几个重要原因之外,也是和当时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认真实行了集体领导原则分不开的。党内的民主气氛为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创设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为使八大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和纲领,毛泽东在听取了34个部委的汇报之后,又提出听取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经济汇报。为此,330日,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发出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汇报“应当有形象的材料,有批评,有议论,有主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514日,毛泽东又亲自为中央起草了一份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通知,就各地向中央汇报工作的问题进一步做了具体安排。毛泽东在通知中再次强调:汇报文件“要突出地批评中央工作和地方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揭露矛盾(包括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并提出解决意见。不成熟的意见也可以提出。”同上书,第117页。党的高层领导真诚地希望听到批评的意见,既体现了当时浓厚的民主气氛,也有助于党的高层领导了解到真实的情况。这对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八大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起草政治报告。八大的政治报告,是在民主商量的和谐气氛中修改定稿的。毛泽东在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谈到八大文件的修改过程时曾说道:“第一次推翻你的,第二次推翻他的,推翻过来推翻过去,这也说明我们是民主的。你的道理对,就写进文件,完全是讲道理,不讲什么人,对事不对人。”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1956913日),《党的文献》2006年第1期,第3页。正是这种“对事不对人”、“完全讲道理”的民主气氛,才使得八大的政治报告集中了全党的智慧,达到了当时可能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平等磋商、共同修改审定八大政治报告。他们为此留下的往来信件及批语,是当时民主和谐气氛的历史见证。在《毛泽东传(19491976)》(上)第513516页,列举了很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为修改审定八大政治报告而留下的来往信件及批语。

  八大的发言同样体现了空前的民主气氛。在为准备八大而召开的七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先后两次强调发言的内容“要有批评”。在822日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大会的发言“对工作要有批评,要有自我批评”,并说“如果我们开一次会议没有批评,净讲一套歌功颂德,那就没有生气,那无非只有一个‘好’字就行了,还要多讲干什么?”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18页。在913日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大会的发言“要有表扬,有批评,有成绩,也有缺点,有解决的办法,不要千篇一律”,认为“一片颂扬,登到报上尽是好事,那就不好看。”毛泽东甚至要求发言的内容,要“有人专讲我们的生产质量不好,有人讲一讲主观主义,有人讲一讲宗派主义。”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1956913日)。《党的文献》2006年第1期,第4页。在这样的民主气氛中,代表们畅所欲言,对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八大正确路线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陈云曾深有体会地说过:从1949年到1956年那一段里,“我可以放开手脚干,所以许多观点讲得更充分一点。”《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平等活跃的民主气氛,为八大自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设了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央领导层在这种宽松的背景下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和主张。如周恩来提出的改进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自主权,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的思想;邓小平提出的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发展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陈云提出的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要按比例、综合平衡,特别是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和主张为大会所肯定,被报告所吸收,成为八大正确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这一经济建设方针的形成,是党的高层领导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关头保持了谦虚谨慎的结果,那么,这一方针能够在八大得以通过,则说明当时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认真实行了集体领导原则。因为后来的发展表明,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在当时对反冒进持有不同意见,但在八大上没有表示反对,而是服从了领导集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采取了保留态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八大能够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认真实行了集体领导原则的结果。联想到以后的情况,如果当时没有一个民主的氛围,这项方针在毛泽东没有真正认可时,要想通过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之,八大的正确路线,来自党的独立探索、中央领导同志的调查研究、谦虚谨慎和党内民主。而后来的中断,除了“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之外,也和后来党内因胜利而滋长了骄傲情绪,以及民主生活遭到破坏,有很大的关系。历史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历史的深刻教训,需要我们反思。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