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
1956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阶段的肇始。这年初,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任务,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
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是毛泽东提出这一任务的初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最基本的方法和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最关键的时期,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性任务,并努力践行,在实践中创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一改往日的蹒跚状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显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给毛泽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因此,当中国面临着与革命时期没有或缺少自己的理论相似的情况和问题时,毛泽东再次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比较顺利地达到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为此他向全党发出了“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的号召。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主题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毛泽东提出的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这也是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出发点。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面对着一个崭新的课题——在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在这样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指导。因此,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国家行列的过程中,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方面,还是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建设方面,大体上都照搬了苏联的做法。一方面中国不同于苏联;另一方面苏联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于1955年年底开始思考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他的基本结论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论十大关系》一开头就十分明确地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鉴。”《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0、721页。在讨论有关苏共二十大的问题时,毛泽东多次谈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强调“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同上书,第9页。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追求的目标所包含的要素,即中国要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二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说,在毛泽东提出这一任务时,“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第二次结合”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因此,毛泽东一度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方法是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头脑思索,走自己的路。理由是,一方面,中国革命曾经由于照搬书本和别国经验而屡遭挫折,教训之深,难于忘却;另一方面,苏联的弊端已经凸显,不能无视。因此,毛泽东强调对于苏联的经验和教训“要引以为鉴”,不能犯苏联曾经犯过的错误。防止犯苏联曾经犯过的错误的方法,就是独立思考,根据中国的情况,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他反复强调,“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上书,第7、9页。在中共八大会议期间及其前后,毛泽东又多次重申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强调“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如上所述,毛泽东不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且阐明了“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基本方法,挑明了“第二次结合”的主题——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而邓小平正是循着毛泽东的思路,按照毛泽东关于“第二次结合”的基本要求及基本方法继续探索,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等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言而喻,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始于毛泽东。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先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