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李捷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选择

  今天流行着一种普遍的说法,叫做“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意思就是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制度选择弄错了,是个历史的误会。果真如此吗?

  1这种选择,是近代以来不断选择的继续

  从1840年起,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就在思索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出路问题。最初的探索,自然是从最为温和的改良开始的。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放眼看世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经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面对顽固不化的封建专制统治,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不推翻封建专制不行,不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行。于是出现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第一位伟人——孙中山先生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了,孙中山革命派的建国纲领却失败了。这以后,孙中山在重新思索,新生的一派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在思索,后起之秀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也在思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者认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作朋友,或者逐渐信仰了共产主义。最终,他们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携起手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

  国民党靠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上了台,却不许共产党分享胜利果实。在白色恐怖之中,中国共产党被逼上“梁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漫漫长路,但也由此逼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的领导者却是工人阶级,革命的前途必定要通向社会主义。这一条道路,先是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又扩大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阶层,结成了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统一战线。这一统一战线,既是创建新中国的政治基础,也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基础。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面对这段历史,后人可以有各种解读。但是,有一点是必须遵循的,那就是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曲解历史。

  2这种选择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既不能回避,也不能逾越

  前人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所处的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这些历史条件决定了当时的选择范围。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条件来苛求当时。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当时的国际背景。当年在进行选择时,我们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可能对西方国家开放。不是我们不开放,而是西方封锁遏制我们。我们只能向苏联学习,得到苏联的帮助。这种学习和帮助是全方位的,对我国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极其宝贵的。从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应当说,这对我们来说是最为有利的一种选择。

  我们当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还有一个重要的国际背景,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社会主义在世界上还处在发展的顶峰,它的优越性十分明显。相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和矛盾,正在调整之中。不单我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世界上许多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都纷纷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是当时的人心所向。当然,后来的发展证明,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问题。我们当时以为资本主义世界遇到了总危机,已经气息奄奄,就要进历史博物馆了。实际上,当时资本主义世界遇到的危机还是阶段性的,科技革命和社会福利政策帮助它渡过了这场危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此相反,社会主义各国由于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原因,未能很好地解决自身的问题,而逐渐在20世纪60~70年代遇到了困难。当时未能估计到双方对比会发生那样大的交替变化而导致过于乐观,这固然是历史局限。但是,如果因为后来的变化而否认社会主义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黄金发展时期,也不是正视历史的态度。

  从国内的情况来说,当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决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有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了集中精力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曾经强调实行社会主义是遥远的将来的事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主观上的愿望。然而,经过平抑物价的斗争、统一全国财经的努力、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特别是经过“五反”和调整工商业政策,人们突然发现,这些本来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策措施,却实际上引导着整个资本主义工商业从接受国营经济的领导而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种公私关系的重大变化,再加上农村里面分得了土地的农民组织起来搞互助合作的大趋势,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当时的历史发展就是这样。

  3这种选择,是努力结合中国国情的选择,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性的选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