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上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全部依赖进口。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讯、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累计达4956.43亿元。
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有了飞跃。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2046万吨。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度发展到1976年的2031亿度。原油从1949年的12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8716万吨。原煤从1949年的3200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4.83亿吨。汽车产量从1955年年产100辆发展到1976年的13.52万辆。
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这个时期同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旧中国在73年间仅修筑铁路2.18万公里、公路8.07万公里。到1976年,中国的铁路达到4.63万公里,公路达到82.34万公里,初步形成了全国的路网骨架。全国货运总量从1949年的1.6亿吨增加到1976年的20.17亿吨。
从国防和国家安全的考虑出发,这一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从1953年“一五”时期开始到1975年“四五”时期结束,共投资1946.8亿元。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对改善工业布局和城市布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而且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始终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把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2263.6亿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5726.1亿市斤,亩产量从1949年的137市斤提高到1976年的316市斤。棉花总产量从1949年的888.8万担增加到1976年的4110.9万担,亩产量从1949年的22市斤增加到1976年的56市斤。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增长到1976年的9.3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全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从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的125元,城市居民同期从148元增加到340元。在全国人民缩衣节食支援国家工业化基础建设的情况下,尽管人民群众生活逐年改善的增幅不大,但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为是一个奇迹。
第四,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件大事,就是扫除文盲、大力推广普通话,并加大对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的投资。从1949年到1976年,小学学校从34.7万所发展到104.4万所,在校生从2439万人发展到1.5亿人;中学学校从4045所发展到19.2万所,在校生从103.9万人发展到5836.5万人;高等学校从205所发展到434所,在校生从11.7万人发展到67.4万人。
医疗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1949年全国拥有医院2600家,到1976年发展到6.3万家,其中县以上医院7952家。医院床位,从1949年的8万张发展到1976年的168.7万张。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
文学艺术工作尽管不断受到“左”的干扰,但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戏剧、电影、音乐、舞蹈、小说、散文和诗歌等都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1964年成功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对新中国文艺工作的一次检阅,代表了当时国家的最高艺术水平。
第五,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新中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成就。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1月,第一枚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同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可回收人造卫星试验成功。这些成就表明,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正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新中国先后制定了两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其中,1956年制定的第一个十二年发展规划提前实现。1963年又提前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新中国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一些重要的现代科学分支和新兴应用技术,如生物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地球化学、射电天文、高能物理以及核技术、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等,也都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起来。华罗庚、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桢、童第周、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陈景润等一批科学家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举国上下艰苦奋斗和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分不开的。这一时期涌现出像大庆和大寨那样艰苦创业的英雄集体,涌现出的大量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道德和精神风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这段历史,是一段在曲折中前进的建设史,是一段在严重的挫折中艰难发展的探索史。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段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历史的实际。这段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是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即使是“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失误,也是探索中的失误,是一种失败的探索。当这种探索正确方面占主导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取得巨大成就;当这种探索偏离了正确指导而陷入迷误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遭受不应有的巨大损失,但也不是说整个建设就此停顿了。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探索过程的完整性和建设成就的完整性。千万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否认它是一种探索;千万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不敢承认这个时期有建设成就。
关于“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