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我们讨论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同时,不可能不关注其结果。对此,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中苏分裂的直接结果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导致以苏美为首的两大阵营在对抗中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联合进行国际斗争的实力明显减弱。第二,中苏走向敌对、中美联合抗苏的态势,促使苏联不断向苏中边界地区增兵乃至陈兵百万。由此苏联不得不分散力量对付中国“威胁”,不仅增加了本来已不堪重负的国力消耗,而且还大大削弱了自身对抗美国和控制东欧的能力,因此中苏分裂是促进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笔者所能了解到的情况,第一种观点主要来自中国从事国际共运史、苏联史的研究者;而第二种观点,则首先缘起于中苏关系由同盟走向破裂的俄方亲历者。应当说,两种观点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均有“自圆其说”的道理,前苏共中央国际部参事,现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学术报告中就曾提出上述观点。另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相当数量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支持这一观点。但是否符合中苏关系发展的客观状况?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强调是,中苏分裂,虽然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但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和路线。尽管这种路线在当时的情况下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甚至表现得有些偏“左”,但它维护了中国长远的国家安全及政治利益,更彻底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企图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分散瓦解的战略。
如果中国当时仅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团结的目的出发,继续保持所谓步调一致的“同盟”与“友好”关系,我们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是否就是第二个解体的苏联?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并非是中苏分裂的结果,相反,是自赫鲁晓夫执政以来,苏共未能强化党的领导、未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关系的结果;是苏共长期以来没有认清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在军事力量抗衡无果的情况下采取和平演变手段的本质。
中苏关系破裂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客观上是必然的,对中国来讲是利大于弊。它让中国共产党人从思想上彻底放弃了“苏联模式”,去寻求一条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引发了一场以“反修防修”为主题、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但中国共产党人毕竟在总结以往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其错误进行了修正,并由此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在研究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的过程中,我们不主张任何一方对另一方进行不切合实际的指责或批评,同时更反对某些中方学者对毛泽东过多的且脱离实际的批评。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中苏双方因文化的差异、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难免存在偏差。但面对俄国人固有的传统思维方式,对中方来讲,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跟随苏联走一条自己反对的所谓和平路线,要么只能走向分裂。
或许,经常被当代俄罗斯政治家、外交家所引用的俄罗斯哲学家索罗维耶夫的一句名言更能说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那就是在国家间“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友谊”。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