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关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迟爱萍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六、对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评价

  1. 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视角做出评价

  在研究中,一些学者提出,80年代初的经济战略转变是对八大路线的恢复。陈汉楚、陈诗惠认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对八大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方面党从根本上清理了“左”的指导思想,深刻系统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训,恢复、继承了八大的正确路线、方针;另一方面,针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新决策。陈汉楚、陈诗惠:《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历程》,《党史研究》19825期。

  2. 从全球横向视野做出评价

  刘国光认为,80年代的经济战略转变有中国特色,它既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更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的新战略既注意经济增长,又不忽视人民生活;既鼓励劳动致富,又防止贫富悬殊;既对外开放并积极利用外资,又谨防陷入外债泥坑。我们提出的小康水平,也不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且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合理的充分就业、基本稳定的物价和适当的环境整备等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至今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适度消费,而不是西方的“高消费”即高浪费;我们要求有更高的精神文明和更好的安全感(低得多的犯罪率等)。《刘国光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92145页。

  3. 从经济实效的角度做出评价

  宋白认为:这次全面调整是在经济上的危险处于潜伏阶段,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进行的,调整中有进有退,并辅之以局部的改革。在调整中,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出现了某些变化。宋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党史研究》19873期。王洪模认为:由于形成了比较协调的比例关系,1981年以后的四年里,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12%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王洪模:《新时期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党史研究》19843期。刘光杰认为,实行调整后的经济发展战略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更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相互关系,使国民经济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刘光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2页。

  在对80年代初经济战略转变效绩充分肯定的前提下,经济学界对这次转变的历史局限性也看得十分清楚。王梦奎说,就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战略的这种根本性质的转变,至今没有完成。工业盲目投入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依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有些方面甚至比过去还要严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且向粗放型倾斜,造成了对有限资源的浪费。王梦奎:《中国经济建设十年:回顾和前瞻》,《中共党史研究》19895期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党和政府预计的经济转变思路与实际中的切实贯彻还有很大距离,经济战略转变在中国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