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张伟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重要事件,也是20世纪50年代世界局势与新中国的内政、海峡两岸关系、外交诸因素的综合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这一事件的各项研究,经历了从政治事件到学术研究的过程。

  一、第二次台海危机研究状况述评

  1. 中国大陆对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研究

  如前所言,中国大陆学者在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研究问题上,经历了由政治事件到学术研究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学者的论著中没有使用“危机”一词。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学者与国外的接触日益频繁,才在80年代逐渐接受了“危机”的概念。一些较早的研究著作在述及这一“敏感”事件时,往往仅以“19588月,金门、马祖和大陆间发生激烈炮战”茅家琦主编:《台湾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唐曼珍、王宇主编:《台湾事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320页。等寥寥几语概之。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学者专门论述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的文章数量并不多,有关论文仅见何迪《“台海危机”和美国对金门、马祖政策的形成》(《美国研究》1988年第3期),廖心文《1958年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戴超武《美国历史学家与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5期),沈志华《1958年炮击金门前新中国是否告知苏联?——兼谈冷战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3期)等。另在“冷战中文网”“危机研究”专栏,专门辟有“台海危机”研究电子论文集,以电子文本形式提供相关论文在线阅读,但所搜集的论文相对于其他题目而言,为数并不多。相对研究论文而言,有关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研究论著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每一部都是精品。其中,早期的研究著作有徐焰的《金门之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沈卫平在海峡两岸采访当事人、查阅大量第一手资料后撰写的《八二三炮击金门》(华艺出版社20042006年版),及戴超武的《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等。

  2. 台湾对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研究

  “或许是不愿碰撞‘忠实盟友’‘背叛’的伤痛”,即使在美国有关档案文献开放以后,中国台湾学者对于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研究论文数量也不多。台湾学者张淑雅《1950年代美国对台决策模式分析》一文,为大陆学者展现了海峡彼岸几十年来在前两次台海危机方面的研究成果。张淑雅:《1950年代美国对台决策模式分析》,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337页。条件所限,在中国大陆能够见到的台湾学者对于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研究著作,仅见林正义《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黎玉玺《八二三金门会战海军作战实录》(台北,1985年版)、齐茂吉《蒋中正先生与台湾安全:从古宁头战役到八二三战役》(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版)、张火木《金门古今战史》(台北县,稻田出版公司1996年版)、陈毓钧《战争与和平:解析美国对华政策》(台北,寰宇出版社1997年版)、张友骅、周之道《炮击金门实战录:八二三与郝柏村》(台北,新高地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版)等。有意思的是,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在1992年将海峡两岸关于金门炮战的两部著作[徐焰的《台海大战(上篇):中共观点》、李元平等著《台海大战(下篇):台湾观点》]平行出版,颇具参考价值。

  3. 美国对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研究

  与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经历类似,美国学者对于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研究,同样经历了由政治事件到学术研究的过程。金门炮战第二年,旅美华裔学者邹谠发表了《毛泽东在台湾海峡地区的有限战争》,强调炮击金门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夺取沿海岛屿,为此后几十年间美国对台海危机的研究定下了基调。中国学人较早接触到的美国学者对第二次台海危机的观点,是《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颇具冷战色彩的语言表述[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71页。,就是邹谠观点的滥觞。中苏决裂之后,美国学界利用中国和苏联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章,试图借此寻觅出中苏分裂根源的蛛丝马迹。美国蓝德公司在《共产党中国在核时代的战略》中认为,炮击金门是新中国“根据1957年以后安全局势的变化来试探美国在台湾地区的反应”。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研究人员对台海危机的研究,转向从中国国内因素中寻找答案。有学者认为,炮击金门是“大跃进”和意识形态因素作用的结果。中国炮击金门既不是要考验美国的决心或消除国民党的威胁,也不是因为国内政治原因推行外交政策,“中国的目的仅仅在于要国民党放弃金门”。格托夫和黄秉沫1980年出版了《处于威胁之下的中国》,被视为美国学者研究第二次台海危机中“修正学派”出现的重要标志。以上观点详见戴超武:《美国历史学家与50年代台湾海峡危机》(上、下),《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5期;戴超武:《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3页。20041018日,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解密了一批冷战期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特别评估报告,其中包括一系列有关金门炮战的研究报告。令人惊讶的是,美国情报部门在金门炮战问题上的判断,几乎可用“愚蠢”二字概括。如:金门炮战爆发前三个月,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只有估计美国不会采取军事干涉,他们才会做出以军事行动夺取这些岛屿的决定”。炮战爆发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又估计,“中国共产党人将不会让台湾海峡的局势永久地保持平静”,“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将采取一些手段在台湾海峡试探美国的意图。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袭击由国民党控制的一个或更多的较小的岛屿”。沈志华:《中央情报局对中国局势的评估和预测——美国最新解密档案(19581959)》;李丹慧主编:《国际冷战史研究》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二、主要观点与分歧研究述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