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九一三”事件历史影响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刘祖爱 何敏 汪官锋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九一三”事件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逄先知、金冲及等认为“九一三”事件有助于毛泽东积极调整外交政策。“九一三”事件后我党和国家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九大”以后毛泽东和林彪在外交上产生了明显的分歧。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毛泽东倾向同意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四位老帅的建议,认为中国可以利用美苏矛盾,打开中美关系的僵局,抑制苏联的严重威胁,从而决定调整我国外交战略。而这时林彪仍坚持战争不可避免,要与苏坚决对抗的观点。“九一三”事件后,通过调整,叶剑英主管军队、李先念主管经济。毛泽东因此把大部分时间用到研究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上,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指导原则。但是,“九一三”事件对毛泽东和周恩来外交方针的调整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于蒙古、俄罗斯以及我国许多档案资料尚未解密,学术界论述不多。

  1.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时众说纷纭

  事件发生后,关心中国是否出现了领导层的变动的各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事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前驻蒙古外交官孙一先所著的《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中说:“九月下旬以后,国际上的各种传闻和揣测沸沸扬扬,有增无减。”孙一先:《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合众社、路透社、塔斯社、奥地利电视台和报纸、英国《卫报》、香港《快报》、英国《新观察家》都进行了评论报道。这说明,各国对“九一三”事件后的中国政局和走向十分关心,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 中蒙关系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并继续走向缓和

  据孙一先回忆,蒙古方面在处理坠机事件的整个过程中采取了比较合作的态度,后来由于苏联的介入,蒙方没有把飞机残骸、死者尸体和遗物交给我们,但也没大做什么文章。“中蒙关系没有因坠机事件受到影响,继续朝缓和的方向发展。”同上书,第174页。这大体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3. 中苏关系仍然保持紧张状态,苏军进入战备状态

  事件发生后,蒙军和驻蒙苏军都进入了战备状态。面对当时的严峻形势,周总理和外交部预先考虑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了应对措施。孙一先在回忆录中就亲身经历指出中国北部边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苏联作战部队,驾驶着坦克、大炮和装甲输送车由北向南行进。这令我十分意外,感到形势有些严重。”同上书,第147页。“当时任苏共中央联络部中国处处长的库里克后来说:‘我们感到最为庆幸的,是林彪没有真的飞到苏联来。’不言而喻,如果林彪真的到了莫斯科,中苏之间的麻烦就大了,也许不仅仅是一场边境冲突了。”同上书,第171页。另外,一些论者指出,苏联在“九一三”事件中为难北京的态度也加大了中苏之间的心理隔阂,这客观上也为毛泽东、尼克松利用中苏关系的紧张局势打开美中关系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契机。

  4. 促使中美打开关系僵局,实现两国领导人会晤

  “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集中更多的精力积极推动外交战略的调整,也在慎重转变在反美主义的氛围中生活了20多年的中国公众的反美情绪。19711025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22月,尼克松访华,打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1972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和继续改善,中国的对外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第三次与中国建交的高潮,中国不但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巩固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而且与西欧、日本等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正常关系,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影响世界格局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国际环境大大改善。

  四、“九一三”事件对党和国家的领袖人物、社会民众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