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何云峰    来源: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学术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根据对研究活动及成果发布情况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从70年代至今,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70年代中期到1985年为起步期,19861994年为发展期,19951999年为高潮期,2000年以来为深化期。每一时期的研究活动都有不同的特点。检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众多研究成果,研究和争鸣主要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的:

  一、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

  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颇为复杂,研究者一般都承认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在基本动因的解释上,则各执一词,有的强调经济动因,有的强调政治动因。所谓经济动因就是从就业压力角度入手,分析劳动就业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内部矛盾。而政治动因则侧重从“反修防修”的时代因素,结束桀骜不驯的红卫兵运动的现实需要等方面进行探讨。强调经济原因的多着眼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的整个上山下乡运动,强调政治原因的多着眼于“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运动。

  崔禄春提出“文革”前上山下乡的“根本出发点是试图解决城镇就业困难问题,在农村及边远山区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路子”,这“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考虑,基本不含政治动因”。崔禄春:《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北京党史》1999年第3期。著名“知青”学者刘小萌认为,“经济的原因应是主导的,政治的原因是次要的”。虽然,运动在1968年勃然而兴时又加入了“文革”这一新因素,但“在高度政治化的条件下,个人动机不会公开表露出来,而是被各种炫目的革命口号包裹的严严实实”,所以,“经济因素依旧在起作用”。礼露、刘小萌:《反省知青史》,《华声月报》1998年第12期。关海庭也认为:设法将由国家统统包下来的城市里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国家包不下来的乡村转移,这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社会经济背景。关海庭:《“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5期。

  米鹤都则指出,虽说上山下乡运动有着深厚的经济背景,但是若把它仅仅理解成是为了解决城市失业危机的应急之举,就显然有所偏颇。其所以能形成规模宏大的运动并以燎原之势历时十年,其政治原因应当说要更加浓厚一些。这里,米鹤都主要指的是毛泽东的诸多政治考虑。此外,大规模的上山下乡与当时中苏交恶、边境摩擦频仍的外部环境也有关系。米鹤都:《析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关海庭也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左”倾错误发展的必然结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被宣传为一场“反修防修”的政治运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的基本出发点是毛泽东提出的对青年学生进行“再教育”,以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关海庭:《“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5期。柳建辉认为,“根本原因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对知识分子的‘左’的错误估计,导致在主观上认为需要进行一场教育革命,以培养反修防修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而“片面强调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则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因素”。柳建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原因初探》,《中国青年研究》1991年第4期。

  杨久梅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文革”中的上山下乡运动的成因:(1)60年代末普遍存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的困扰和红卫兵所造成的社会混乱,是发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现实原因。(2)上山下乡运动从一项应急措施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运动,主要是依据了下述理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青年学生必须接受“再教育”;农业为基础。(3)运动能顺利发动,与当时政治决策机制的某些弊端和社会政治氛围大有关系。杨久梅:《对上山下乡运动复杂成因的系统论说》,《龙江党史》1999年第2期。

  总体上看,很多学者都以“文革”为界,采用政治经济两因综合说解释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笔者同意米鹤都的看法:在其出现和成势阶段,总体看来似乎是以经济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其特点表现在:规模不大,主要出现在一些大城市;几乎所有上山下乡者是主动报名参加的;他们的政治定位还是与工农近乎平等的相结合。在毛泽东的最高指示发表后,运动产生了很大变化。其特点表现在:全国迅速出现全民动员上山下乡的高潮;原本并没有想要上山下乡的多数人成为了主力军;他们的政治定位是接受再教育。而且,“扎根一辈子”更逐渐成为这场运动的主旋律。全国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持续长达十年之久。米鹤都:《析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近年来有人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受到了苏联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的现象。1955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危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代表团回国后,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认为此举可以借鉴。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从此,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序曲在全国各地奏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起苏联》,2004114日《新闻信息报》。笔者认为,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最初也许是从苏联开垦荒地的做法中受到了启发,但从根本上讲,毛泽东的政治考虑恐怕是更重要的因素。

  大部分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将解决城市就业问题视作上山下乡运动的主要动机,但法国汉学家潘鸣啸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共领导人发动上山下乡运动的目标有短期和长期的区别。刘小萌:《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青年研究》1994年第3期。

  二、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分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