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赤脚医生”、“巡回医疗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以巩固、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合作医疗的资金有限,必须培养自己“用得起”的医生。这样,不拿工资、不脱产的“赤脚医生”,便应运而生,成为合作医疗的主要实施者。“赤脚医生”靠谁来培养?除县医院、公社(乡)医院外,贯彻毛泽东1965年1月指示和“六·二六”指示,从城市、部队大医院下乡的“巡回医疗队”,便是“赤脚医生”的主要老师。应该说,合作医疗的发展和巩固离不开这两支新型的医疗队伍的共同实践。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是相辅相成的。“赤脚医生”在7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时全国“赤脚医生”150多万人,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农村不脱产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达500多万,超过卫生部系统原有卫生技术人员的总数(200万)一倍多。“合作医疗”为“赤脚医生”提供了医疗实践的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成长为合格的医生创造了条件;“赤脚医生”是“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实施者,是农村防病治病、保障农民健康的基本医疗队伍。“合作医疗主要是通过赤脚医生来完成的。”《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这话说得一点不错。
“巡回医疗队”是促进合作医疗巩固、发展的外来的支持力量。1965年1月,毛泽东做出组织城市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的指示。卫生部党组立即进行讨论,并邀请人大、政协卫生方面的部分代表进行座谈。1月19日和20日,卫生部党组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分别报送了关于贯彻执行上述指示的报告。提出:一、组织高级医务人员分期分批到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培训基层卫生人员,首先去社教重点县,配合“四清”运动,以便在社会实践中改进医务人员的思想作风。今后把组织城市医务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医疗,定为一种制度。北京市正在组织第一批巡回医疗队,过了春节即可下乡。二、采取继续办好原有医学专科学校,选择部分医学院缩短学制、增加招生,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中级卫生学校开设专科,中医学院缩短学制,改进专科的教学方针和分配途径等措施,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员;还要继续加强农村不脱产卫生员的训练工作,使生产队有能治小伤小病,进行助产,搞群众卫生运动的卫生积极分子。毛泽东于1月21日写下批语:“同意照办。”卫生部于1月31日下发了《关于组织农村巡回医疗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及时做出具体安排和部署。中共中央于1965年2月6日向全国转发了毛主席的指示和卫生部的报告,指出:“这是卫生工作面向工农兵必须走的道路,希遵照执行,并在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
北京和全国各大中城市积极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指示,迅速组织医疗队去农村、山区、牧区、林区进行巡回医疗。截止1965年4月中旬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共组织了1521个医疗队,参加巡回医疗的医务人员(包括县医院)18697人。1965年上半年统计,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0多人下农村。其中包括县医院下去约17000人。据卫生部办公厅编:《巡回医疗队简报》第1、2期,1965年4月17日、24日。绝大多数省区的医疗队都有一流的专家、教授、名中医参加。此后,城市医务人员分期分批下农村巡回医疗形成制度。六七十年代,北京医疗队先后有几千人到甘肃、陕西、云南、江西等省和西藏阿里地区巡回医疗,为各族人民防病治病。上海、辽宁、江苏、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都派了赴西藏医疗队。解放军也派大批医务人员支援农村。各省、市、自治区都组织医务人员到本地区的边远农村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到1975年,全国城市和解放军医务人员先后有110多万人次下农村巡回医疗,把文化卫生知识和医疗技术带到农村,直接加强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力量,促进了当地缺医少药状况的改变。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通过培训与实践不断提高。1974年10月,邓小平在接见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卫生代表团时,肯定“赤脚医生”一方面劳动,一方面治病的方向,并用从赤脚到穿起草鞋再到穿起布鞋的形象比喻,指出赤脚医生增加知识、提高本领的发展道路。转引自《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3页。随着形势的发展,“赤脚医生”完成了历史使命。通过资格考试者,被授予“乡村医生”证书。这标志着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正规,农村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医生分期分批下农村的制度也有所发展。除了城市大、中医院继续实行对口支援、巡回医疗、承担培训农村医务人员之外,还规定“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前,要到农村服务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2年10月)。
四、坚持“预防为主”,坚持发掘、利用中草药,实行中西医结合,是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发展必须贯彻的方针
“预防为主”是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赤脚医生积极配合生产队,大力宣传讲究卫生,移风易俗,发动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卫生运动中,各地推广了“两管五改” 的做法(两管指管理粪便垃圾和饮用水源;五改指改良厕所、畜圈、水井、环境和炉灶),大大改变了农村卫生面貌。发掘、利用中草药,实行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也是合作医疗巩固和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中,党和政府提倡继承发扬在卫生资源上就地取材的传统,有的地方还提出:用“三土”(土医、土药、土方)上马,四自(自种药、自采药、自制药、自用药)创业。很多公社、大队开办“土药厂”。采用这些方法,使农民不花钱能治病,少花钱能治大病,大大减少了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和政府以及农民群众根据中国社会条件和农村实际情况作出的创造性选择。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继承、发扬几十年来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大力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重建、发展、完善。
在2003年春夏抗击“非典”的这一场伟大人民战争中,更加痛彻地认识到农村合作医疗的必要,更加充分地显示出乡村医生在防疫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更加显示出中医中药治疗在稳步降温、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减少重症病人激素用量、维持血氧浓度和减轻病毒对机体造血功能的影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李家杰:《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里程碑——中国中医研究院抗击非典纪实》,《光明日报》2003年7月10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确定的面向农村、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等方针的正确。经过这一场对付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的胜利斗争,总结经验教训,相信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定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关系到九亿农民健康和农村稳定、发展的农村卫生工作一定会出现崭新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