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1959-1961年的气候条件分析与评估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海东 张尚印 李庆祥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高原高山气候和寒冷气候,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寒、暖、干、湿的季节变化很大。既有良好的天气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气候资源,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重、时空分布不均。加上我国又处于气候脆弱区,各年的天气气候条件往往有很大差别,干旱、暴雨、高温等气象灾害占各种自然灾害的70%以上。
   气象灾害是由地球大气的异常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指由气象原因造成的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暴雨灾害、热带气旋灾害、风灾、雹灾、沙尘暴灾害、寒潮和强冷空气灾害、霜冻灾害、雪灾等。这些灾害都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全球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比50年代高出10倍左右。1994年我国暴雨洪涝和旱灾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损失约3000亿元,每年因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达5亿多亩,受影响的人口约6亿人次,经济损失占GDP的3%-6%。
   一、1959-1961年气候条件及其特点的综述
   我们单从气象因素分析了1951-1961年华南、江南、江淮、黄淮、华北、东北、西南自然区所出现的气象灾害出现次数,可以看出1959、1960、1961三年分别为20、29、26次,相对较重引自《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气象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页。。

   冻害频次为全国某些地区发生较重冻害的次数;台风频次为登陆我国台风的个数;干热风频次为北方冬麦区发生干热风过程的次数。
   资料来源:《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气象出版社1985年,第三页。

我们认为,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以干旱和台风为主,洪涝、冰雹等其它自然灾害主要是区域性的,这里就不多作描述。
   干旱灾害是指某一具体年、季或一段时期的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而发生的灾害。它的发生地遍及全国,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比较大,降水显示偏少的年份比较多,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往往比较高,而湿润气候区相反,干旱灾害发生的几率比较少。干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是严重的,由于干旱加剧水资源供需的矛盾,直接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严重的旱灾还会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绝收,从而导致饥荒、疫病等,甚至会造成大量人畜死亡,这种现象在20世纪前期的旧中国经常发生。1928~1929年华北、华中地区大旱,几百个县粮食颗粒无收,数千万灾民流离失所,数百万人民死于饥饿、疫病。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旱灾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防治,但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危害仍然较重。引自《中国天情》,开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虽然我国几乎每年都要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但受灾地区、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各年是不相同的。据对60多年区域性严重干旱期和极旱的年份的统计,有1899~1900年、1928~1929年、1941~1943年和1959~1962年四个时段。参见《中国天情》,开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其中1959—1961年三年连续干旱,灾害影响10—15个省(市、区),平均受旱面积近3659万公顷,成灾1533万公顷,减产粮食6115亿公斤引自《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干旱》,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以至每年春荒人口达13~22亿人,数百万人被迫外流,因饥饿或营养不良死亡的人数竟数以万计引自《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虽然1962年旱情也比较严重,但主要出现在常年干旱的陕甘宁地区。
   根据受旱率(受旱面积/播种面积)和成灾率(成灾面积/播种面积)的计算,对1951—1961年全国各省(市、区)干旱灾害进行了统计,并对资料条件好的省(市、区),除上述指标外,还参考了因干旱导致粮食减产等指标,得出表2引自《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干旱》,气象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6页。。

   就台风而言,气象部门对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低气压涡旋统成为“热带气旋”。我国过去曾规定,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8~11级(17.2~32.6米/秒)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强台风。从1989年1月1日起,我国采用与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一致的等级标准,即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6~7级(风速10.8~17.1米/秒)的称为热带低压,风力为8~9级(风速17.2~24.4米/秒)的为热带风暴,风力为10~11级(风速24.5~32.6米/秒)的为强热带风暴,风力在12级以上(≥32.7米/秒)的为台风。热带气旋来势凶猛,并伴随狂风、暴雨、巨浪,因而常造成巨大的破坏;特别是易受热带气旋危害的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常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影响。如1922年8月2日(民国十一年六月初十日),热带气旋从广东汕头一带沿海登陆,狂风巨浪、风暴潮席卷潮汕沿海,造成7万多人死亡。
   我们分析了1951-1961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情况《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气象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0页。,可以看出1959-1961年的登陆台风个数分别为6、8、11个,特别是1961年就有9个台风的风力超过12级,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如1961年,6126号台风于10月4日7时在浙江三门县登陆,穿过宁波、杭州湾及嘉兴东部入海,风速大约40米/秒的有10个站,石浦达52米/秒,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黄河口水库26小时雨量518毫米,天目山市区日雨量425毫米,300毫米以上降水达640平方公里,浙江东北部出现严重洪涝,台州、宁波、嘉兴等地区暴雨洪水成灾,394个村庄一度被洪水包围,死亡337人,伤1353人,毁房16.5万多间,冲坏水库18座,冲坏水利工程6000多处,淹没农田504万亩,直接经济损失按1990年价折算为4.79亿元。

   二、1959-1961年气候条件及其特点的分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