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59-1961年气候条件及其特点的分述
为了更加系统地说明1959-1961年我国的气候条件,下面逐年分析了三年的气候条件。本文选用了全国670个国家基本站(每天观测4次)、国家基准站(每天观测24次)的气象资料,根据现在常用的1961-1990年三十年气候条件的平均值作为标准值来比较分析,用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表示当年降水量同气候标准值相比较的多寡程度(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降水量-标准值)*100%/标准值)。
(一)1959年
1气候概况和主要气候特点
1959年度,全国大部地区少雨,干旱范围广,旱情重。珠江流域和华北北部洪涝灾害较重。春季冰雹灾害较重。
年降水量,华北大部、东北中东部、西北东南部、黄淮、江淮、江南、华南和西南等地区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以上,其中辽宁东部、江苏大部、安徽中南部、湖北南部、重庆、浙江、湖南、江西、福建、贵州、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和四川南部等地有800—1800毫米,广东和广西局部地区达3000毫米以上。全国其余地区不足400毫米,内蒙古西部、青海和新疆局部地区不足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西北中部、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南局部、西南地区北部、内蒙古西部、西藏、海南等地区偏少1-6成,其中河南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内蒙古西部、南疆局部地区偏少6成以上,其余地区接近常年。
2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
2.1全国大范围干旱
夏秋期间,西北东部、华北北部、黄淮、江淮、江南、汉水流域、华南、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广大地区普遍少雨,干旱严重。正值农作物生长季节,因降水奇缺、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加速了旱情的发展,使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2.2暴雨洪涝
珠江流域、华北北部、四川西部出现暴雨洪涝。春夏期间,雨带主要位于华南和华北北部地区,暴雨多,强度大,时段集中,华南的福建、广东、广西等大部分地区和华北的京津、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局部等发生严重洪涝,水稻等农作物遭受严重损失。
2.3受台风影响,福建、江西、浙江省等地出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短时洪涝。
2.4其它:受冷空气影响,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北部出现不同程度冻害。春季河南北部和山东北部出现轻度干热风天气。秋季华南大部、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局地出现寒露风天气。
(二)1960年
1气候概况与主要气候特点
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重。东部沿海地区多台风灾害。
1960年度降水量,华北东南部、东北东部、黄淮、长江流域、江南、华南、西南等地区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上,其中浙江、福建、江西大部、湖南大部、广东大部、广西、海南、云南南部有1400—1800毫米,全国其余地区不足500毫米,其中华北中北部、东北西部、西北大部不足400毫米,内蒙中西部、甘肃西北部、新疆等地不足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西北大部、华北大部、东北北部、黄淮、江淮、江南、华南、西南地区偏少2-6成,局部地区偏少6成以上。仅江苏、安徽、浙江东部、广东东部、海南、东北三省东部、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四川西部、新疆北部接近常年或略偏多。
2主要气候事件及影响
2.1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重。
在前一年大面积严重干旱的基础上,我国北方冬麦区大部地区如河北、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山西、陕西、辽宁等地降雨奇缺,春夏二季遭受连续干旱、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重,如山东汶河等三条河流断流,许多地方塘库干涸,水井断源、土壤湿度普遍在10%以下,江南南部、华南和云南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对水稻棉花生长影响较大。
2.2沿海各省出现暴雨洪涝
受台风影响,沿海各省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及四川西部出现暴雨洪涝、工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2.3其它
冬春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南岭以南出现低温冷害,油菜等经济作物遭受不同程度影响。长江中下游和华南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寒露风天气。四川秋雨明显,春季华北、黄淮、江淮地区、东北大部也出现低温冷害。
(三)1961年
1气候概况和主要气候特点
全国大部地区降雨偏少,灾情较重,北方冬麦区遭受干热风灾害。秋雨明显。
1961年度降水量,西北东南部、华北大部、东北东部、黄淮、江淮、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等地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其中江苏、安徽大部、湖北、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重庆、四川南部、云南等地有800—1700毫米,福建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和广西有2000—2800毫米。全国其余地区不足500毫米,其中东北西部、西北西部的内蒙古、甘肃等局部地区不足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局部、西北大部、黄淮、长江流域、西南北部和海南年降水量偏少2-6成,局部地区偏少6成以上。全国其余地区接近常年或略偏高,其中华北西部、华南局部偏多2成—4成。
2主要气候特点及影响
2.1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小,旱情重
图51961年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图61961年中国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又因前两年连续少雨,旱情较重。春夏期间,我国北方出现大面积干旱,干旱发生在小麦主产区,正值小麦大量需水阶段和春播大忙期间,大部地区降水稀少,冬小麦受到严重危害。江淮平原、江南又因连续三年干旱,水稻生长受到较大影响。
2.2雨涝范围小、灾情较重
本年台风主要特点是:生成台风个数多,在我国登陆的强台风多,登陆台风开始时间早。有11个在我国登陆,其中有9个风力超过12级。《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1951-1980)》,气象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149页。受暴雨和台风影响,江南和华南局部地区、四川大部、华北北部,出现局部洪涝灾害,水稻和夏季作物受到一定影响。
2.3其它
冬季,江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受强冷空气影响,甘薯、芭蕉等作物遭受冻害,热带作物受到一定损失。春季,华北的内蒙古和山东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华北中南部和黄淮地区出现干热风天气,该地区小麦受到严重影响。秋季,淮河流域大部地区、华西等地出现长时间阴雨天气,对秋收十分不利。
综上所述,1959年—1961年期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是:降水偏少,1960年特别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华北、西北、东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西南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特别是1960年,全国范围大旱。另外,暴雨洪涝、台风、冰雹、低温阴雨、冻害、华西秋雨、寒露风影响也较大。总的来看,三年期间天气气候条件对全国农业生产不利,特别是1960年更不利。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1959年和1961年为偏重年份,1960年为严重年份。
三、五点建议参见《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纪录(气象卷)》,红旗出版社,1999年出版。参见IPCC Third Assess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