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决策错误对当时经济的影响
“三年经济困难”的最大损失,莫过于粮食大幅度减产,造成农村粮食存量大减,致使非正常死亡人口大大增加。这三年因旱灾粮食年均损失率(因旱灾粮食减产量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比重)1326%,大大高于全国1949—1969年因旱灾粮食损失年平均率16—33%的范围。按照另一种全国不完全统计的损失量计算,这三年年均因旱灾粮食损失平均1177亿公斤。相当1949—1959年均3397亿公斤的346倍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编:《灾害管理文库》第1卷《当代中国的自然灾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705、576页。。但是,农村粮食存量的减少,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自然灾害使粮食减产。为了说明这一点,可以采用比较自然灾害程度相似时期的办法,分析有那些因素影响着粮食存量的变化。从上一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1978年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上和1959—1961年时期有比较相似的地方。
一、两个时期的主要灾害、灾情程度相似。1978年由春至秋的特大旱灾,不仅范围大、程度重,仅就旱灾而言,超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而且是历史上罕见的。本年全国受灾面积达5079万公顷,成灾面积2180万公顷,低于1960、1961年,高于1959年。
二、两个时期的经济决策相似,都出现了盲目的“跃进”运动。1978年提出一个“新的跃进”规划,要求分三个阶段打几个大战役,到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先进水平。在当时情况下,这个规划是冒进的。
三、两个时期都处于灾害的群发性时间段。据专家研究划分,我国1479—1691年和1891年—现在为干旱期,后段中,1920—1931年,1959—1963年,1972—1978年为三个灾害严重的群发时期见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1949-1995年中国灾情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四、两个时期的农村经济、政治体制相似,都属于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生产方式。就全国来说,1978年执行的仍然是改革开放以前的路线。
然而,两个时期经济状况却出现了较大的不同。全国粮食产量:1959、1960、1961年分别比1958年下降11%、283%、2625%。1978年则比1977年增长78%(1977年产量较低也是一个原因),达建国以来最高的30477亿公斤。全国农业总产值:1959、1960、1961年分别比1958年下降145%、25%、259%。1978年则比1977年增长98%。此外,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如前所述急剧增加,而1978年则没有出现值得注意的现象。
|